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某同学用下图实验装置验证通过改变浓度来实现反应,2Fe3++2I-=2Fe2++...

某同学用下图实验装置验证通过改变浓度来实现反应,2Fe3++2I-=2Fe2++I2中Fe3+与Fe2+的相互转化。K 闭合时,电流表指针第一次发生偏转,当指针归零后,向左管滴油加0.01mol/L的AgNO3溶液,发现指针第二次偏转,方向相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指针第一次偏转时,b极反应式为Fe3++e-=Fe2+

B. 加入AgNO3后,a为正极

C. 当b极有0.001molFe3+被还原时,则通过盐桥的电子数为0.001NA

D. 第二次指针偏转的原因是:I-浓度减小,反应逆向进行

 

C 【解析】原溶液第一次电流表指针偏转实验时,a电极2I--2e-=I2,a为负极,b电极Fe3++e-=Fe2+,b为正极,所以A描述正确。指针归零说明上述反应完全进行,这时在左侧滴加AgNO3,Ag++I-=AgI↓,I-浓度减小后反应逆向进行,a电极I2+2e-=2I-,a为正极,b电极Fe2+-e-= Fe3+,b为负极,所以B、D描述都正确。C、两种情况下,盐桥都是通过离子迁移形成内电路的一部分,所以盐桥中没有电子转移,C描述错误。正确答案C。 点睛: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外电路是通过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内电路则是通过离子的定向迁移形成电流,所以它们的导电原理是不同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温度下,水溶液中c(H+)与c(OH-)有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条件下,能够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a点对应的溶液:Na+、K+、SO42-、Cl-    B. b点对应的溶液:I-、Mg2+、K+、ClO-

C. c点对应的溶液:Na+、S2-、F-、NH4+    D. a点对应的溶液:CO32-、Cl-、Al3+、SO42-

 

查看答案

下列所示装置正确且能完成相关实验的是(  )

A. 用甲所示装置制取并观察Fe(OH)2    B. 用乙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l2

C. 用丙所示装置制取O2    D. 用丁所示装置比较N、C、Si的非金属性强弱

 

查看答案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教,下列叔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9.2gNO2气体中.分子数为0.2NA

B. pH=2的硫酸溶液中,H+数目为0.01NA

C. 将0.05molFeCl3全部转化为Fe(OH)3胶体,则胶粒数目为0.05NA

D. 20gD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查看答案

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主要是以石油、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B.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提纯混有葡萄糖的稀淀粉溶液

C. 氨气、二氧化碳、乙醇都属于非电解质

D.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查看答案

NO很容易与许多分子迅速发生反应,科学家发现在生物体中不断地产生NO,用于细胞间传递信息;NO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

Ⅰ.(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NO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

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铁           B.铝             C.铂           D.玻璃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3)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确实是NO,某学生另设计了一套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制取NO。反就开始后,可以在U形管右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①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反应停止的操作方法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收集NO气体的装置,合理的是________(填选项代号)。

(5)假设实验中12.8 g Cu全部溶解,需要通入标况下________mL O2才能使NO全部溶于水。

Ⅱ.用金属铜制取硝酸铜,从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的角度考虑,下列4种方法中最好的是________(填“甲”、“乙”、“丙”或“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