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分快乐成长...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分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B. 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C.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D. 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布,将助推南分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上。

 

B 【解析】 A两面对一面,“能否”是两面,“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一面,应该把“能否”去掉。B正确。C句式杂糅,“荣获”和“得主”杂糅,应该去掉“得主”或把“荣获”改为“成为”。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把“随着”去掉。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zháo)    临(lì)     吝(sè)     湿(rùn)

B. (niàng)   骨(jīn)    水(zǎo)    和(yīng)

C. (yùn)     衣(suō)    和(nuǎn)   蓄(zhù)

D. 沥(xī)      捉迷(cáng) 静(bì)     梦(mèi)

 

查看答案

默写。

(1)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2)曹操《观沧海》中极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阔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

(5)古诗中,“月”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思念朋友情感的载体。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一个人爬到山顶,两手叉腰,极目远眺,目空一切;俯身鸟瞰,万物皆小。人在巅峰,最风光,所以最得意。最得意者,最易忘形疯狂、傲视一切,不知天大还是他大。岂不知,到了山顶,也就意味着将要下山了。人生整个过程似一步一步上山,然后一步一步下山。可以说上山路就是下山路,向山上走一步就意味着向下山的路逼近一步,缩短一步,人终归还要回到山下。因此,当人处于生命顶峰,即在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得到极度满足时,要高度小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静水流深

陈鲁民

“静水流深”,雅致蕴藉,寓意深远。静水,象征着低调为人,平静处世,锋芒不露,大智若愚;流深,则意味着胸有沟壑,底蕴厚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就是一个洞彻人生的大智慧。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老子高度赞誉的水就是静水,这也是水的原生态。至于常被诗人高歌的大潮汹涌、飞瀑直下、浊浪翻滚、惊涛拍岸等,那并非水的常态,且完全是外力所致,或因月球引力,或因地形跌宕,或因狂风大作,或因火山爆发等。像著名的钱塘大潮,一年也就那么几天,大多数时间都是水波不兴。

有经验的人,往水中投一石子,便可知水之深浅。石子入浅水,水花四溅,虚张声势;石子入深潭,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即所谓“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人也是如此,动不动就咋咋呼呼、撸袖子要跟人动手的,那多半是拳术初入门者,连半瓶子醋都没有;真正的武术高手,往往是谦恭礼让,遇事退避三舍,不到忍无可忍,绝不会轻易出手。那些四处作报告、到处坐主席台、名片上印满头衔、电视节目里作秀的所谓专家,不是招摇撞骗的假专家,就是已落伍、边缘化的过气专家;看看人家袁隆平,一年四季都待在田间地头,或埋头实验室里,心静如水,可只要一露面,那就准是有新的实验成果问世,给我们带来惊喜。

年轻人多喜欢轰轰烈烈、叱咤风云,过有刺激的生活,干有激情的工作,如果从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在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做着日复一日的烦琐事情,如果用水来比喻,这便是静水。你看那万里黄河,九曲十八弯,也就是壶口瀑布那一小段算得上“轰轰烈烈”,其他河段的水流都是波澜不惊,默默无闻,流过亿万斯年。

一般来说,“静水”相对容易,“流深”较为困难。与世无争,甘于平静生活,清心寡欲,持恬淡人生态度,这个很多人都能做到。而把“静水”的生活过得有内涵、有质量、有价值、有建树,即所谓“流深”,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固可以像陶渊明那样,种地喝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能像他那样在平静清贫的日子里,还创作那么多高质量诗篇,有几人能做到?还有莫言,没得奖时,与大伙儿一样过着“静水”生活,谁也没把他太当回事;得奖以后,大家这才发现,人家的“流深”早已达到大师水准,让我们望尘莫及,自叹不如,只好把莫言家的胡萝卜拔得干干净净,多少也算沾点文曲星的“仙气”。

“静水”还要净水。流水不腐,若是一潭死水,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很快就会变质发臭。人的生活也是如此,须通过积极自觉的修身养性,来遏制各种微生物的滋长蔓延,可以平平静静,不可以无所作为;可以心无波澜,不可以藏污纳垢;可以与世无争,不可以是非不辨;可以不兼济天下,不可以忘记独善其身;可以宽容忍让,不可以唯唯诺诺。这样的“静水”才能洁净无瑕,这样的人生才会意义非凡。

旖旎的富春江陪伴了东汉高士严子陵一生,美丽的纳木错熏陶了多情诗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幽静的瓦尔登湖给了美国作家梭罗创作灵感,深邃的桃花潭见证了李白与汪伦的友谊,他们都是静水流深般的人物,又在一汪汪静水中人格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他们的印迹证实:静,是人格的矜持;水,是生命的本源;流,是活力的体现;深,是心灵的蕴藉。

我追求静水流深的人生,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怎样才能使人生“净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阅尽东山竞风流

赵尚文

正是日暖花盛的季节,我沿着唐诗之路,寻李白当年南游的航道,到达浙东的曹娥江与剡溪江的汇集之处,始遥望成语“东山再起”所出之东山。突然间,我觉得时间分明变得暧昧起来,亘古即在此刻,千古不朽的一幕幻化在了眼前……

西晋末年,一支浩大的人马携辎负重,风尘车马,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一路逶迤向江南进发,这是因永嘉之乱随西晋皇室南迁的阳夏谢氏家族。作为一个名门望族,阳夏谢氏当年何以要选择东山(今属绍兴市上虞区)作为南迁的终点,后人已难知其中原因,今天可以知道的是,定居东山后的谢氏家族随着南迁而愈光大。而公元320年降生的谢安,其一段东山再起的传奇,更令谢氏家族在历史中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页。

人至半山腰,回望近在咫尺的曹娥江,山脚下那块雄踞江边的“指石”,恍如人指点江天。对岸有块若隐若现的沙洲,溪江环流围成琵琶形状,与“指石”逼真地构成了“指石弹琵琶”的情状,故又有“江南第一指”和“会稽琵琶洲”之称。相传,当年谢安与会稽高僧墨客在此石下弹琴下棋赋诗作书,留下了许多佳话。

东山之上,曾经彩轿翩翩,载着文人雅士,托着红粉佳丽。而今已是风流云散,声息早无,湮入了岁月的烟尘。来到两垅山脉交界处,扑入眼帘的是一块平地,四周由蔷薇花织结而成一洞穴。原来,这里曾是谢安赏“丝竹歌舞”之地。“优游山林六七年,闻征召不至”,“纵心事外,疏略常节”,史书记载的放浪不乏清高甚至冷峻。

谢安其时屡辞不就,到底出于何因,从史书上似乎很难找到答案,但其最后出山时的情境,似乎能让人体味一丝个中缘由。步入中年之时的谢安,面对的,是东晋政权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是时人的期待,还有其兄豫州刺史谢奕去世、其弟中郎将谢万因北征失败被黜废后谢氏家族对一个支撑局面人物的需求。

升平四年,明帝的女婿、大将军桓温来请谢安做他的军府司马。谢安以“世道未夷,志存匡济”应诏。谢安东山再起之后,历任多职,登上辅政的地位,施展出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他“镇以和靖”,重振朝纲,阻止了朝廷重臣桓温的篡政意图。同时,团结各大士族,平衡各派势力,广纳贤士,减少了内耗,稳定了统治秩序。谢安还致力于改革内政,废除了度田收租之制,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招募流亡江南的北方子弟组建北府兵,加强边境防御。

如今,“晋太傅谢公墓”周围已长满了萋萋青草,不过守护墓地的那几棵古松却老枝苍劲,昂首云天,带来一地凝重而爽朗的绿荫。那碑虽已斑驳尽显沧桑,但让人更多了凭吊古人的肃然。

从曹娥江畔东山之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隐士,到遥指淝水河边疆场驰骋的名臣,这番千古“顿悟”,也足堪后人频频回味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依据作者的游览行踪,梳理文章内容。

遥望东山,忆谢氏南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晋太傅谢公墓”,生发凭吊古人的肃然之感。

2.“淝水河边疆场驰骋”,具体指什么?

3.文章写“晋太傅谢公墓”周围的环境,有何作用?

4.谢安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