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阅尽东山竞风流 赵尚文 正是日暖花盛的季节,我沿着唐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阅尽东山竞风流

赵尚文

正是日暖花盛的季节,我沿着唐诗之路,寻李白当年南游的航道,到达浙东的曹娥江与剡溪江的汇集之处,始遥望成语“东山再起”所出之东山。突然间,我觉得时间分明变得暧昧起来,亘古即在此刻,千古不朽的一幕幻化在了眼前……

西晋末年,一支浩大的人马携辎负重,风尘车马,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一路逶迤向江南进发,这是因永嘉之乱随西晋皇室南迁的阳夏谢氏家族。作为一个名门望族,阳夏谢氏当年何以要选择东山(今属绍兴市上虞区)作为南迁的终点,后人已难知其中原因,今天可以知道的是,定居东山后的谢氏家族随着南迁而愈光大。而公元320年降生的谢安,其一段东山再起的传奇,更令谢氏家族在历史中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页。

人至半山腰,回望近在咫尺的曹娥江,山脚下那块雄踞江边的“指石”,恍如人指点江天。对岸有块若隐若现的沙洲,溪江环流围成琵琶形状,与“指石”逼真地构成了“指石弹琵琶”的情状,故又有“江南第一指”和“会稽琵琶洲”之称。相传,当年谢安与会稽高僧墨客在此石下弹琴下棋赋诗作书,留下了许多佳话。

东山之上,曾经彩轿翩翩,载着文人雅士,托着红粉佳丽。而今已是风流云散,声息早无,湮入了岁月的烟尘。来到两垅山脉交界处,扑入眼帘的是一块平地,四周由蔷薇花织结而成一洞穴。原来,这里曾是谢安赏“丝竹歌舞”之地。“优游山林六七年,闻征召不至”,“纵心事外,疏略常节”,史书记载的放浪不乏清高甚至冷峻。

谢安其时屡辞不就,到底出于何因,从史书上似乎很难找到答案,但其最后出山时的情境,似乎能让人体味一丝个中缘由。步入中年之时的谢安,面对的,是东晋政权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是时人的期待,还有其兄豫州刺史谢奕去世、其弟中郎将谢万因北征失败被黜废后谢氏家族对一个支撑局面人物的需求。

升平四年,明帝的女婿、大将军桓温来请谢安做他的军府司马。谢安以“世道未夷,志存匡济”应诏。谢安东山再起之后,历任多职,登上辅政的地位,施展出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他“镇以和靖”,重振朝纲,阻止了朝廷重臣桓温的篡政意图。同时,团结各大士族,平衡各派势力,广纳贤士,减少了内耗,稳定了统治秩序。谢安还致力于改革内政,废除了度田收租之制,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招募流亡江南的北方子弟组建北府兵,加强边境防御。

如今,“晋太傅谢公墓”周围已长满了萋萋青草,不过守护墓地的那几棵古松却老枝苍劲,昂首云天,带来一地凝重而爽朗的绿荫。那碑虽已斑驳尽显沧桑,但让人更多了凭吊古人的肃然。

从曹娥江畔东山之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隐士,到遥指淝水河边疆场驰骋的名臣,这番千古“顿悟”,也足堪后人频频回味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依据作者的游览行踪,梳理文章内容。

遥望东山,忆谢氏南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晋太傅谢公墓”,生发凭吊古人的肃然之感。

2.“淝水河边疆场驰骋”,具体指什么?

3.文章写“晋太傅谢公墓”周围的环境,有何作用?

4.谢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至半山腰,回望“江南第一指”和“会稽琵琶洲” 东山之上,忆谢安隐世出世之情况 2.淝水之战 3.衬托谢安作为一代名臣的高大伟岸的形象,更好地表达后人对他的肃然起敬与赞颂凭吊之情。 4.既是一位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隐士,又是有着非凡政治、军事才干的一代名臣。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题目要求是按照游踪,梳理文章内容。作者首先是“遥望东山,忆谢氏南迁”是第一二段;第三段写半山腰,回望“江南第一指”和“会稽琵琶洲”;接着第四五段写在东山之上,回忆谢安隐世出世之情况;最后是观“晋太傅谢公墓”,生发凭吊古人的肃然之感。 2.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淝水”曾是古战场,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3.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在淝水之战中谢安并没有直接参与具体的军事指挥,只是在部队开拔的前夜召集指挥官们“指授将帅,各当其任”,这仅仅可以理解为一次简单的战前动员而绝非像诸葛亮那样的锦囊妙计。这里描写谢公墓那几棵古松却老枝苍劲,昂首云天,带来一地凝重而爽朗的绿荫。那碑虽已斑驳尽显沧桑,衬托出谢安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后人对他的肃然起敬与赞颂凭吊之情。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此文可通过作者对谢安的介绍来理解人物形象,从“‘优游山林六七年,闻征召不至’,‘纵心事外,疏略常节’,史书记载的放浪不乏清高甚至冷峻。”看出谢安寄情山水,放浪清高;从“谢安东山再起之后,历任多职,登上辅政的地位。”看出谢安具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洗心亭回眸

施建石

华夏大地,有多处洗心亭,我只到过一处。我到的洗心亭位于安徽滁州醉翁亭醒园的园门对面,中间隔着玻璃沼和琅琊古道。本来,受少时读欧阳修《醉翁亭记》之影响顺道去观览醉翁亭的,但许是不善饮之故,到那至今十余年了,印象最深、经常回眸的,并非醉翁亭,而是醒园,特别是洗心亭。

滁州洗心亭小巧精美,上下内外都是砖瓦结构,不用一木;其外形就像一只展开羽翼的禽鸟,立于琅琊古道路边;其四角坐地,一面背山,三面有门,门额为弧券形。进门环视,亭内为四方形,深、阔皆4米多,面积约20平方米。抬头仰视,上顶为半球形穹窿,好似一口倒扣的大锅。人立亭内,只见上圆下方,顿生天圆地方之感。踱步亭中,头上青天,脚下大地,念天地之悠悠,看万物皆与我同在,自有一腔豪气干云。

古时候的琅琊寺,主要是和尚聚集念经、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洗心亭建在即将入山寺的山肢下,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需在此焚香祷告,对过去的罪恶表示忏悔,如此洗心。

洗心,有悔过自新之意。洗心亭,也许就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意蕴而修建的吧?

现在的游人,从城里“山行六七里”走来,在洗心亭稍停片刻,擦擦汗,歇歇气,定定心,然后就可以精神饱满地登琅琊山游览了;尤其对于进山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香客居士,从城里走来,不仅身染尘埃,而且心蒙俗垢,常被“利欲权名”迷住了心窍,那么,顺便在这路边的小亭里坐憩片刻,饮一杯清茶安心养神,擦一擦心头“明镜”上的尘垢,然后就可以怀着一颗真诚纯洁的心,一心一意、真心诚意、恭敬地去朝山拜佛了。

登琅琊山的游客,走至洗心亭,大多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这时,步入洗心亭内休息片刻,然后再上山,便可精神倍增。如若先游醉翁亭,再游琅琊寺,因在醉翁亭内为园林美景所陶醉,虽过醒园而犹未醒,此时入洗心亭内逗留片刻,抑情醒醉,定心养性,然后再缓步上山,步入琅琊古道,向深秀湖和琅琊寺进发,定将倍感清新。

好一个洗心亭!

洗心亭啊,洗心亭!我听见你在提醒,在告诫,在警示:洗心,做人之大事,须臾最不可忽视;洗心,为人之要事,时刻最不能放松;人生在世,不管工农商学兵,无论是官还是民,既要天天洗脸,也该常常洗澡和洗耳,其实最应当都必须做的首先是“洗心”!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好一个洗心亭!”请你简说洗心亭“好”在哪里。

4.文章最后提到了“洗脸、洗澡和洗耳”,请你任选其一和“洗心”作一比较。

 

查看答案

(二)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便还家_____________

(2)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

(3)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

(4)处处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俨然            便

B. 向所志            病终

C. 忘路远近            四时景不同

D. 迷,不复得路        与外人间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能体现桃花源人和谐淳朴的人性美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人精心选择了西落的太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词人自己,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万物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感凄楚的情怀。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C. “夕阳西下几时回”中,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境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D. 这首词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查看答案

学校开展了“走近古代文豪”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缅怀圣贤)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30日,2016甲午年民祭史圣大典在陕西司马迁故里韩城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上万名民祭代表、司马迁后裔、专家学者及游客齐聚韩城,共缅史圣司马迁。

当日10时,祭祀大典在百人韩城行鼓的震撼表演中正式开始。身着汉服的乐团司仪敲响编钟,敬献巨型花馍、酒水、水果、五谷和点心等祭礼。随后,81名司马迁后裔列成方阵,对司马迁雕像行三叩九拜大礼。在明灯颂史环节,130名少年着汉服,捧莲花灯,齐声朗诵《史记》名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文论事)在安徽黟县西递村有一副古联:“陶公容膝乐天命,刘子作铭惟德馨。”请写出此联中涉及的两个人物及其代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受情怀)本单元的六篇名作,无不包含了作者异样的情怀。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名句,简谈你对某一文学大家伟大情怀的感悟与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陈涉世家》中,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