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⑨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她的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2.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加点词语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3.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1.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深深”突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弯腰幅度之大),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3.插叙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①哈尼姑娘梨花 ②自然界的梨花 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文中对这个小姑娘的刻画。“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这些描写无不说明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既要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弯腰幅度之大)外,还要答出人物的情感(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3.试题分析:考查记叙的顺序。“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此句明显是插叙的标志性语言。要在充分地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后再作答其作用。丰富故事的内容,补充事件的起因,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原来她还不是梨花”这的是人名的“梨花”,也就是“我们”要找的人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中的“梨花”这很明显是自然界的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是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深刻意思是指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这一问也是在考查小说标题的深刻含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祟(suì):鬼怪。②少赋敛:略微收些赋税。③祠:祭祀。④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再,石又再转:_____________    (2)祠此无也: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非木杮            斯陋室

B. 以祠灵山,乎      据理臆断欤

C. 草木为发          为顺流下矣

D. 无益            水陆草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

5.(乙)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自身难保,其根本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增加百姓负担。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                  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从两方面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②嗔(chēn):嫌怨。③焙(bèi):用微火烘。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B. 《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声”烘托出山行的环境。

C. 陆诗用“箫鼓追随春社近”描摹农村古朴风俗;顾诗借“焙茶”、“晒谷”再现农民劳动场景。

D. 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苍劲奔放,给人以意境凄凉之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七年级(3)班正在开展以“品味生活中的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解字义:汉语是世界上唯一将音、形、义结合得完美无瑕的语言,每一个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令其魅力无穷。请参照示例,在备选汉字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解读其义。

示例:众  三人团结,众志成城。

备选汉字:功  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析广告: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下面是一则公益广告语,请品析这则广告创意的巧妙之处。

人品+良品=食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金经。

(5)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7)宣室求贤访逐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走进名著。

(1)《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利立浦特人党争激烈,以鞋跟的高低划分阵营,分为______党和______党。

(2)关于《海底两万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尼摩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会说多国语言,他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B.小说讲述阿罗纳克斯教授跟随尼摩艇长乘坐“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环球旅行两万里的故事。

C.儒勒·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以非凡的想象力,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大西洋肉搏鲨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