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我属于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我属于苍茫的蓝天,遥远的群山,烂漫的峡谷;

也有人说,在这广阔的世界,我有割不断的牵挂,我属于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故园;

    还有人说,在这平凡的世界,有我最不一般的追求,我属于远大的理想,辉煌的未来;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样让他心有所属,情有所依,亲爱的同学,你又属于哪儿呢?

    请以“那儿”为题写一篇文章。

 

那儿,曾经是片绿洲 我梦见我飞上了天空,来到了满是绿色的高原上,我深呼一口气,不禁赞叹到:“啊,真清爽!”看着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我简直难以置信在我眼前的一切。 蔚蓝色的晴空好似用清水冲洗过一样,几片薄薄的云片,像被太阳晒化了似的,随风缓缓漂游着。一会儿是小兔子在奔跑,一会儿是小羊在吃草,一会儿是龙爷爷在舞蹈。看着这晴朗的天气,心情也会慢慢变化,在那一望无边的草原上,我躺在那绿色的草地上,那嫩绿的小草随着行动飘渺的风姐姐的脚步摆动着小脑袋,为春天增添了许多色彩。看!那有五颜六色的小斑点,那是什么?那就是到处可见的小野花,一只奇异的小蝴蝶倒挂在小野花的花瓣上,真像一片枯叶落在上面,当你伸手去拿那片叶子时,它却飞走了。接着是辛勤的小蜜蜂来了,他们从一朵花上飞向另一朵花,忽上忽下,来回穿梭,缨缨翁翁,不停地歌唱。在明媚的阳光下,宛如金星飞溅,令人叹为观止。 当我走进那一望无际的田野,清幽的香气迎面扑来,金黄的油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站在这千山一碧、翠绿欲滴的草原上,谁没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呢?看见远处勾勒的雪山,好象一幅山水画。一抹蓝,一抹绿,一抹黄的草原,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不是我美丽的梦幻呢? 但我有来到了茫茫而又看不见绿色的沙漠。我走在上面,脚下只有热的感觉,嘴中只有渴的感觉。你何曾知道十几年前,这竟是一片另你向往的世外桃源?现在的这到处都是荒草,荒芜人烟的这儿,没有生命,没有活力。现在,你可以看到那里就是探索家的乐园。他们正在想办法使这里以前那模样,但他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不可能。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他们不但没有珍惜那时候那美好的时光,而且还不断的砍伐树木,这是多么不应该呀!我想,如果他们还活着,他们看到了以前的绿洲变成了现在的黄沙,心里一定不怎么好受,应该很后悔。 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我不得不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吧,珍惜大自然给我们那朴实无华,不经任何雕琢的景色吧。它就像时间一样,一去不复反,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可贵。到了那时,你们也会后悔,那就来不及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丽。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那儿”。“那儿”是哪儿?应该是一个时空上和我们有距离的概念。时间上是过去或未来,空间上是远方,与“这儿”不同。从材料看,“那儿”可以指大自然中的“蓝天、群山、峡谷”,代表自己渴望的自然生活、理想境界;可以指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故园”,代表自己的情感归宿、精神依靠;主观世界里的“远大理想、辉煌未来”,代表自己的执着追求、不懈奋斗。我为什么属于那儿?从材料看,应是心有所属、情有所依。那儿是自己的精神家园、避风港湾,那儿是自己苦苦寻觅、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那儿有自己相濡以沫的亲人、依依不舍的朋友,所以我属于那儿。如何做?通过哪些方式表现这种归属与依靠?心灵的阅读、精神的体悟、踏实的求索、勇敢的实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

—《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美德。

[材料二]

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材料三]

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营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特色,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

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

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不,我每天都喝茶!

1.请你根据[材料一] [材料二]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2.请你根据 [材料三]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三个原因。

3.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挑选两句作为茶社门前的对联。

从来佳茗似佳人      日高人渴漫思茶    欲把西湖比西子     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1)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2)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作者在第②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加以概括。

2.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1)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2)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小题。

不妨“不求完美”

①到某个地方做客,当地朋友少不了领着你参观这风景那名胜。末了,你要告辞,朋友却热情挽留,直说还有许多好地方没看完呢。你只好说:“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②确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点遗憾的。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是遗憾的艺术。这个主语,可以用很多词替换,比如摄影,比如影视,比如建筑等。即便是人生,也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遗憾总是在所难免。

③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对人对己都宽容一点,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

 ④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希望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个“通才”,成为完美的全能者。于是,每天满怀激情,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每样都只学了皮毛。如果用这样的完美标准要求别人,更会让自己失望不已。而有的人,能够认清自己或别人的不足,主动放弃让自己或别人做个“全能者”的想法,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在某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钻研得更深,反而能够“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必要什么都懂。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哪个人什么都懂,能够一个人包打天下。

⑤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容易贻误时机,影响做事的效果。经常写时评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文从句顺,逻辑说得通,观点站得住脚,让人读得下去,就很不错了二,至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则是很难的,而且容易在过度修改中失去文章的时效性。做事反复思量,追求完美的初衷也是极好的,然而世事瞬息万变,哪里就能把什么都想遍了!过度的权衡,也必然会贻误做事的最佳时机。

⑥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更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夫待马要( yǎo)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意思说的是,如果非要等到鞍袅、飞兔这样的良马才来驾车,那世上的人就没车可坐了;如果非要等到西施、毛嫱这样的美女才来结婚,那就一辈子别想成家了。事实就是如此,现实当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太追求完美,最后多半是不但这件事办不成,而且会失去更多。太阳灿烂辉煌,固然令人景仰;群星朦胧闪烁,未尝不令人陶醉。“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的。”

⑦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不妨“不求完美”,不是说降低要求或没有要求。相反在做事的过程中,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力追求目标,只是要给做事的最终结果一点宽容。

  ⑧少一点对“追求完美”的苛求,反而能让我们把人生的各种目标设定得更具体可行;多一点对”不求完美”的宽容,或许会在同等的时间内多思考几个问题,多于几件实事,这样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大的收获、更理想的结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⑤⑥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请说明理由。

3.选文第④段中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4)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跪而之 (感激)               始一焉(同“返”,往返)

B. 安陵君许寡人(他,代词)        香远清(更加)

C. 寡人矣( 明白,懂得  )         肉食者,未能远谋(目光短浅)

D. 至陈(等到)                    尽南海(利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B. 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 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 选文最后一段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