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晓强同学按照季节收集古诗句,请仿照示例,帮他标注出下面诗句所对应的季节。 示例:...

晓强同学按照季节收集古诗句,请仿照示例,帮他标注出下面诗句所对应的季节。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__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______

 

(1)春天 (2)秋天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根据意象来确定季节的能力。“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明显写的是春天。而“枫林”“霜叶”明显刻画的是秋天的景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2)遥看是君家,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4)此中有真意,_____ ______。(《饮酒》陶渊明)

(5)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 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6)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李清照)

(7)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行路难》李白)

(8)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李贺)

(9)《桃花源记》一文中最有魅力的除了那里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还因为那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

 

查看答案

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形式,书法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者结合更添无穷的魅力。请赏析这副对联,并用楷体将下联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192.168.0.10:8086/QBM/2018/6/12/1965700962459648/1967670362521600/STEM/096ae7365b8c4a24bb693b891eb75e1c.png]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192.168.0.10:8086/QBM/2018/6/12/1965700962459648/1967670362521600/STEM/892cb8a2ad274922977585ce42121d8a.png]

 

查看答案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绽放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香獐,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直”、“圆”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④不如也。”部使者荐⑤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⑥手版⑦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周敦颐传》)

注: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狱:案件 ④吏:官吏 ⑤荐:推荐 ⑥委:抛弃,扔弃 ⑦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枝                        青树翠

B. 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C. 牡丹之爱,乎众矣              诚开张圣听。

D. 陶后有闻                      芳草美。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借莲抒怀,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从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二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