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铺一张纸,蘸几点墨,抒几卷云烟故事,写一段似水年华。曾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过的...

铺一张纸,蘸几点墨,抒几卷云烟故事,写一段似水年华。曾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有的早已忘却,有的却永远定格心中,成为永恒的风景。请以“记忆中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 ;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记忆中的风景 风景依旧的迷人,曾曾重重的烙印在我们的心坎上,让我们重温那些留在心底的风景—— 爸爸的严厉,妈妈的辛劳,都曾使我憎恨过,厌恶过。最喜欢靠近外公,外婆的世界,因为他们的殷切期望,嘘寒问暖,一直使我快乐无忧,犹如沐浴在爱的海洋中。 那年春风又起,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不再黯淡,曾经的严厉,曾经的命令,现在却已不再了! 那风景永恒地留在我的心里,却再也感受不了爸爸的严厉,曾经的命令! 是朋友,给予过我的安慰;是朋友,给予过我的拥抱…… 我们总是天真无邪,总是一起的放学,上学,总是如影如形地伴随着。 我们笑过,哭过,欢呼过,呐喊过! 可是,突如其来的争吵仿佛被无止的深渊隔断了我们来往的道路,我们再也不在一起了,一度地相信世间没有真正的友谊! 毕业照定格了我和你们青涩的模样,如今的你也成熟多了,我们虽然身隔异地,但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那风景永恒地留在我的心底,他们仍然伴随着我,直到永远……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记忆”和“风景”是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记忆”强调已经过去,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景”的本义是“自然风景”,即山水景物和自然现象;“风景”的引申义是“人文风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足以令人感动和值得珍惜的人、事、场景等。简单来说,就是生活中所遇到的美好事物。后一种立意更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

单之蔷

①想知道成语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有了像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变得容易了。在一个收录了41843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02次;其次是秋,出现了97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则分别出现了31和22次。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

②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这是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据说那时春秋是史书的统称。看来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④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四季却并不分明。我国华南地区受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皆夏。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还远没有我国鲜明。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专利。

⑤但为什么用的是春秋,而不是冬夏?

⑥我查找了一下有关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们怎么能知道何谓夏、何谓冬?但是这些地方却大都有春有秋,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

⑦此外,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

⑧另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提及,就是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北方冬长,南方夏长,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皆夏。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有一年,我在长白山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脚步是何等地迅速 。前一天还是满山青翠,一夜霜雪,绿叶结冰,满山皆白,冻得绿叶枯黄,迅速脱落,遍地速冻的绿叶铺满山谷。秋天就这样来临了。

⑨这种气候特点让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因此春秋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

1.请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对春秋感受至深的主要原因。

2.全文阐释清晰,逻辑强。文章第段加点的“觉得”和“可能”两词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从说明的内容看,第段略,第段详,两段位置该对调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1)补写出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请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核舟记》的结构属于“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写,由评论引入要说明的事物,分写部分则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结尾总写,在事物概貌总述的基础上再作扼要评论,与开头呼应。

B. 《小石潭记》第二段,先总体写鱼的数量和“空有无所依”的状态,接着又采用特写镜头,写潭中的游鱼,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直接表现出潭水的清澈纯净,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和潭水交融在一起。

C. 《小石潭记》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潭上时候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景物染上人的感情。

D. 《桃花源记》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小石潭里的鱼有一百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阳光向下穿透,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情态。

D.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译文: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记之而去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 从者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C. 对联、题名篆文        怡然自乐

D. 箬篷覆                有良田美池桑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