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第④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怎样理解第⑥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4.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2.①站起来的黄河“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②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3.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④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4.①“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②“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③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烘托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侧面烘托,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写出了作者欣赏黄河时的感受,衬托出黄河的气势,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站立起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活力,“飞跃”指的是黄河的勇往直前的气势。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思想,筛选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或象征意义。“这才是中国的河”写出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解答时,联系上文对壶口的黄河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为黄河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带有中国人的肤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结合上述分析,可总结概括出答案。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作答时,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主旨来分析。这句话中的“作传”是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所以要为黄河作传。又因为黄河是中国人的河,所以应由中国人来作传,表现中国人对黄河特殊的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壶口瀑布》,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2.作者游览了几次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的?

3.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4.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儿?

5.作者是怎样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的精神的?

 

查看答案

八(1)班正在开展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替主持人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同学们倡议开展“拯救母亲河”活动,其中一个行动是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把你的作品也告诉大家吧。

张立人: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王明远: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李倾城: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3)有同学找来了相关材料,你能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哪些信息?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 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四十余种土著鱼,如今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傲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

材料三 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①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②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埋没。③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具有非凡深沉的黑夜一般的渗透力。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把“____”改为“_______”。 

(3)第③句语序混乱,应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写出了不同的景物特征。

B. 作者写壶口瀑布,只是想向大家介绍这一处的风景。

C. 作者第一次看壶口瀑布时,并没有看清壶口瀑布的样子。

D. 文章末尾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查看答案

选词填空。(只填选项)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____;或淌过石板,____;或被夹在石间,___ 

A.潺潺成溪   B.汩汩如泉   C.哀哀打旋

(2)黄河博大宽厚,___;挟而不服,___;不平则呼,___;死地必生,___ 

A.勇往直前   B.柔中有刚

C.遇强则抗   D.压而不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