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为外人道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_________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舍弃、放弃(2)整齐的样子(3)类(4)全 ,都(5)邀请(6)值得 2.A 3.(1)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解析】选自:《 陶渊明集 》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俨然:整齐的样子。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A项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好像”的意思。其他各项的古今意思分别为: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D: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论,不管。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具言:详细地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     (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

A. 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 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 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 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一段_____(活泼  轻松)

第二段_____(急切  焦虑)

第三段______(惘然  陶醉)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芳草鲜美, 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4)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5)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

(6)__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

(7)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8)气蒸云梦泽,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B.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 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D.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何尝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B.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 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托尔斯泰吗?

D. “很好,”我父亲叫到,“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