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良师不仅仅是指...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良师不仅仅是指教过我们知识的老师,也可以是对我们的学习、成长、生活等有过帮助的任何人物。)

要求:

(1)以记叙为主,可以兼有议论、抒情;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例文】 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 往事都随波而去了,可您却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海滩上,成为最闪亮的贝壳-- 朗诵•掌声 初识您,您让我们朗读《纸船》,个人练习后抽测,您指向了我们小组,我本以为是美丽优秀的组长,可您却悄悄地踱步到我的身边,轻轻地拍拍我:“没关系,别紧张.”我心中的大石 头稍稍落地了,双手紧紧地抓住书角,投入的朗读着,身体也摇晃起来.声音时而迟缓,时而高昂,我完全地投入了,自己也被震撼了.朗诵完毕后,同学们都投来 了惊讶的目光,您睁开眼睛,嘴角漾起笑容,教师内经久不息的掌声更是让我感动不已,眼睛里的泪花是我对你的感激.以后,那微笑时时在我眼前浮现,那掌声时 时在我耳边响起… 那是一个阴天,我望着满是“叉烧”的试卷,心中满是失望,唉…我把脸贴在桌上,盯着试卷上的错题,进行“革命后的 反思”,却还是一无所获.您把我喊进办公室,我站在门口,“报告”迟迟喊不出口.您笑了:“傻丫头,又发愣了,快进来!”我木讷地走到你身边,心中默念 着:“一定是暴风雨的前奏,呆会儿指不定有多少激动呢!您接过试卷,一题题的仔细分析给我听,我这才茅塞顿开.我转身想走,您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 话:“多希望你长到后成为作家,让我自豪!”也许您对许多学生说过了,但我还是颇为感动:老师这么着重我,我要更努力!我走出办公室,身心却更轻松了! 分离•信任 因为某种原因,我要在下学期转学.分别时,您忙碌地发着寒假作业,我就坐在位置上,看您忙碌着,我看看成绩单上的签名,在心里默默念着您的名字:春涛,春涛,…您不就是春日里的碧波,滋润着我这颗草.这些日子来,您对我的帮助让我感动不已.可我却…我迟迟不想说“再见”或“永别”.果然,进入了新的环境,我适应不了,成绩也有所下滑.我用短讯向您“倒苦水”,您不就就回了信:“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做好你自己!”我望着注满关爱的两行字,心中再次溢满 感激.您对我的信任再次让我在学习到路上勇往直前! 亲爱的老师,您现在还好吗?您的笑容,您的鼓励,您的信任.都深深的雕刻在我的心里.因为您的存在,在记忆的长河里多了一份清澈与香醇,因为您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语:“良师”,可以实写“良师”,即我的一位对我影响深刻的老师,也可虚写,生活中能够使人得到教益的人和物,比如,父母、朋友,或者一本书、一张报纸、一部字典等,或者一席话、一件事情,甚至一次教训、一场灾难等,林林总总,都同样有可能成为“良师”,成为“我心目中的良师”,这样思路会更加开阔,也更能写出深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文章应以细节描写为主,特别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一定要使用。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一个相对较小的素材(老师做的事情)中表现较为深刻的道理(师爱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锁不住的目送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连同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了四楼。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最让母亲不堪的是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④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就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⑤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一把驮起母亲。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背着小时候的女儿。

⑦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⑧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⑨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的看着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⑩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⑾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⑿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⒀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

⒁“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1.请概括出“我”和母亲之间的几件事。

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

(1)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我没听她细说,一把驮起母亲。(提示:从词语角度)

4.如何理解题目“锁不住的目送”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5.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节选自法国都德《最后一课》)

选文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划线句子都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说说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查看答案

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①菇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②首先是口味限制。中国菜的麻和辣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大忌,所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国宴先和主打麻辣的川、湘说“再见”,重成重油的鲁菜、徽菜如今也很少出现在国宴上。国宴包括冷菜、热菜、点心和水果,这里仅以热菜为例。

③开国大典上招待外国宾客的晚宴是八菜一汤,其中红烧口味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变成四菜一汤。到尼克松访华时期,国宴菜单为清,淡的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的菜单是干贝银丝汤、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2016年的G20峰会的国宴菜单是清汤松茸、松子鳜鱼、龙井虾仁、膏蟹酿香橙、东坡牛扒。

④其次是食材限制。一般情况下,国宴菜单中,几乎不变的主角就是虾。因为一目了然,吃法明确。虽然狮子头一直是国宴莱中呼声最高的,但多数情况下,它很少被品尝,一是因为外国的肉丸多数情况下是佐酱料而非汤类:二是因为葱和姜连很多国人都吃不了,更别说外国宾客了。

⑤另外,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外国人的素食种类分得很细,有Vegan(完全素食)、OvO-Lacto Vegetarian(除蛋、奶外完全素食,也是最常见的素食)、Pescetarian(除了鱼之外完全素食)等等。他们的过敏种类也很多,麸质过敏(大麦、小麦、燕麦、面粉)、乳糖不耐受、甲壳类海鲜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等等。

⑥最后是价格限制。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家领导人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元至60元;少数重要外宾,每位80元以内;一般宴会,每位宾客的标准为30元至40元。

⑦粤菜做法复杂,费时费人工,原本成本就高,再加上最为出彩的选材被约束,名贵的海鲜远超配额,因而也遗憾出局。剩下的闽、苏、浙,它们的共同点是选料讲究、摆盘精致、口味清淡,多用食物原味。而只有淮扬菜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

⑧从文化角度来看,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很多菜肴与文化的历史名人、琴棋书画、文化学派都有绕不开的关系,这样的菜肴自然更能代表国宴的餐饮文化和水平。

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2.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④段的加点词语“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有游于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①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②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不强为之?”

注释:①盍:何不。②不视人:不用看别人行事。③大器:用以比喻“义”,最珍贵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曰:“吾族人无学者。”

(2)子墨子曰:“不。”

(3)岂日吾族人之好

(4)不欲哉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强

A. 市鞍马    B. 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C. 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    D.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

夫 欲 富 贵 者

4.翻译下列句子。

(1)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墨子劝学的目的与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不同的,请说说两者劝学的目的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下列各句抒情方式与例句“人闲桂花语”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    )

A.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C.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水部送张十八员外》)

D.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2.请简要赏析“落”字的表达效果。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