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原文有删改)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

2.赏析第八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3.第五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

4.第十自然段中, “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

 

1.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3.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意思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4.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作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解析】 1.试题分析: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蔷薇(玫瑰)生长在条件优越的环境里,绽放出灿烂的花朵;白玉簪花生长在“永远潮湿和阴凉”的恶劣环境里,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开出了雪白灿烂的花朵。表层意思:用玫瑰来反衬白玉簪花,说明白玉簪花比玫瑰更高洁、更美丽。 深刻含义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还是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成功。 2.试题分析:欣赏重要句子“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飞花令:古代文人的烧脑游戏

今年,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复旦才女武亦姝在舞台上玩转流传千年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花令也圈粉无数。

在各种脑残网络语泛滥的当下,这种全民复古行为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要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

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最高频字,也不再拘泥于关键字在诗句中的顺序。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接挑战擂主。

“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这是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因此产生了强势的朋友圈刷屏现象。

(选自新浪网,有删改)

1.古代飞花令和央视改良后的飞花令都“烧脑”,为什么?请仔细阅读全文后作答。

2.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的文化记忆,吸引无数粉丝。

B. 飞花令是古代酒令的一种。它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朝,是古人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C. 飞花令中的“飞花”二字出自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

D. 《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改良了飞花令,不讲究关键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具有很强的竞赛感,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

3.班级模拟古代飞花令游戏开展诗词各句背诵比赛,比赛设置的关键词是“笛”,小玲背诵的名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按照古代飞花令的规则,小玲是第几个上台背诵的学生?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初公之未显贵也,尝有志于是④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⑥,后世子孙修其业⑦,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⑧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⑨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节选自《古文观止》之《义田记》,作者钱公辅)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③常稔(rěn)之田:常熟之田、良田。④是:指“养济群族之人”。⑤逮:及。⑥殁:(mò)死。⑦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修,遵循。⑧充:本意是实,满,充足。这里引申为“高”的意思。⑨敛:为死者易衣为小敛,死者入棺为大敛。敛,与“殓”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

B. 予尝古仁人之心(请求)

C. 施之(全,都)

D. 而终其(心愿,志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公虽位充禄厚,则贫终其身。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____________(用甲文语句回答)。乙文作者高度赞扬范仲淹并表明本文写作缘由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图表,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对图表数据及相关文字的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_____

A.微信有声推送已经称为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B.超四成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不够多、

C.0﹣8周岁儿童家长,大部分有陪读行为。

D.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2016年多于2015年。

(2)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至少写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从图表信息看。“阅读”的词义可以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你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句默写。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3)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4)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蕴含实践出真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感人惜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的精神面貌与桃花源以外的人大不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9)王教授今年已古稀,仍勤奋读书,著书立说,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内容最为合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