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写出两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4)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写出四点)

(5)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6)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变法内容:推行县制、奖励生产。 (2)措施:奖励军功。 (3)成效:使秦国的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民族:鲜卑族。汉化措施: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联姻。 (5)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6)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推行县制和奖励生产两项内容。 (2)由材料“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三是因为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而获田产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军事战斗力不断增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的皇帝。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是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联姻。 (5)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实力。 (6)两次改革给我们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秦皇、汉武分别指是?

(2)为巩固统一局面秦皇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中反映的问题,汉武帝听取了谁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图4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A       E     

(2)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是张骞,他不畏艰难险阻曾两次出使西域,那么他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呢?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查看答案

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相关的是(  )

A. 王義之的字    B. 顾恺之的画    C. 石窟艺术    D. 青铜器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 《道德经》    B. 《齐民要术》

C. 《资治通鉴》    D. 《天工开物》

 

查看答案

《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

A. 顾恺之    B. 陶渊明    C. 王羲之    D. 司马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