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 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A. 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 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 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 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A.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B.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 清朝经济的衰败

B. 小农经济的影响

C. 市镇经济的发展

D. 坊市制度被打破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题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8年底,梁启超前往欧洲。梁启超的欧洲之行,长达1年之久,先后到了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诸国。在国外,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听到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为争权夺利而发出的吵闹。1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他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从宣扬西洋文明到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梁启超依靠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的主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地方上的行政和司法机关是合一的,对其审判权限的规定并不严格。,到唐代,明确规定县只能决断杖以下的刑罚,州只能决断徒以下的刑罚,中央司法部门只能决断流刑以下的刑罚,宰相有决断流刑的权力,但必须复奏。死刑决定权则一律控制在皇帝手中。自宋代起,审和判分离,县和州对重罪犯只有初审权和拟判权,而无判决审定权,终审判决统归中央,经中央批准,州县方能执行判决。中国封建社会在司法工作上表现为重刑轻民。一般民事纠纷被称为“户婚细事”,往往只由族长和乡、里进行调处解决。但唐代州县的户曹的职任中,便包括有处理民事诉讼的内容,这是将刑事和民事案件分别管辖处理的最初步骤。至南宋时期,对民事案件的审判便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即州县负责审判,而最终的裁决权归属于户部,在户部左曹分置三案以分工管理。这种民事案件审判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 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趣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l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趣隶,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美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1948-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3.3%下降到15.3%,相反,日本从05%上升到6.9%,联邦德国更是从1.4%上升到12.3%.这一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A. 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确立

C. 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迅速崩溃

D.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 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 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 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 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题文)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 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 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C. 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 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

A. 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

B. 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

C. 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 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题文)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 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 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 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这说明

A. 近代中国经济和金融实现了统一

B.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倒退

D. 中国货币体系开始走向了国际化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题文)(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西汉从周亚夫以条候为相起,至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前为宰相者必先得封侯,当时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

B. 异姓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C. 汉初对宰相治政素养要求不高

D. 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

 

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 尊崇和颂扬先人

B. 缓和君臣关系

C. 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 巩固儒学地位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1)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英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对英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2)面对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了哪些农业政策?

(3)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斯大林在农业方面推行了什么运动?请从工业和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这一运动。

(4)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他的改革重点在哪一方面?在这一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借鉴价值。

 

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每年平均递增11.8%。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二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时  期

概   况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

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

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

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

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

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1994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 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采取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做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19世纪8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设立电话公司,主要用于军事。

 

1919年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赫鲁晓夫改革

C. 新经济政策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通过了《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园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

A.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    B. 放弃了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

C. 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D. 恢复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