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B.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 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C. 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 反映了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下表为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1818年5月

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

1819年

南德商业同盟建立。

1828年

中德商业同盟建立。

1834年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1852年

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 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 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都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国、美国的元首都是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D.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主张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 B.建立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C.创造民主和正义的共和政体 D.抛弃联邦体制的所有内容

 

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

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 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

A.发生了“光荣革命”

B.颁布了《权利法案》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D.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

 

罗马法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财产由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体现了罗马法

A. 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B. 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 保留了原始野蛮的习俗

D. 规定妇女享有政治权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法也不是一天确立的。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及其对法律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

B.立法形式多元灵活

C.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警告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他建议惩处企图自杀的公民,因为自杀会使城邦损失一个公民。这说明古希腊

A.公民个体融于城邦之中

B.城邦公民间地位是平等的

C.城邦不允许存在私有制

D.城邦很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雅典)使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从而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是

A.陶片放逐法

B.公民大会

C.四百人会议

D.陪审法庭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

B.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D.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 红军长征的胜利

 

在6月3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A. 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B. 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

C. 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做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D.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清朝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且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

B. 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

C.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

D. 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A.中英协定关税 B.赔款2100万银元

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体职掌,六部设尚书,尚书为正三品。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洪武十三年升六部品秩:尚书为正二品。这一变化是

A.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B.六部官员勤政廉洁的结果

C.源于中枢机构的调整

D.科举考试更加严格的反映

 

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涉及广泛

C. 机构完备,人员精干

D. 架空内阁,威胁皇权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御史台 D.门下省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峄山石刻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秦朝“兵不复起”的原因是

A. 实行分封制

B. 创立皇帝制度

C. 推行郡县制

D. 采用郡国并行制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充分体现了

A.皇位世袭 B.统领百官 C.皇帝独尊 D.皇权至上

 

有学者曾对西周政治制度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政治 C.等级森严 D.家国同构

 

《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武帝继位初期田蚡(fén)曾任丞相。《资治通鉴》记载:他推荐人做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武帝就对他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后来汉武帝多引用常侍或外戚担任中朝官员,中朝即内朝,内朝近臣自大将军、太傅、侍中以下,常领录尚书事以参决朝政。

材料二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1)据材料一,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运行存在什么问题?汉武帝如何解决此问题?

(2)材料二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此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为什么“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