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

材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法制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值得借鉴。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高中新课标卷把“政治与法制”视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①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促进有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 ④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⑤注重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 【解析】本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等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鉴于分享经济变化快、渗透广,作为指导性文件,《意见》没有对分享经济进行严格定义,而是对若干关键共性特征进行必要阐迷,兼顾包容性和辨识性。在管理上,充分考虑分享经济跨界融合特点,坚持分类指导思路,避免用“老办法”“旧思维”管理“新事物”,做好与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网络交易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

在发晨思路上,我国政府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对分享经济管理思路的变化。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阐释“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这一原则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许多人都乐于来褒贬一番,或是忧心忡忡,或是赞扬嘉许。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迷茫的一代”、“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对于新一代,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

 

查看答案

恩格斯曾经预言: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的预言,正在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以此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人类的思想武器

批判吸取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与费尔巴哈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①雾与霾作为哲学概念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②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③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二者具有抽象的同一性

④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反映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