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有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大师。尽管高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斗转星移,高墙内的他们却要花几年的时间摩观同一件文物,他们温暖而谦逊,执著而内敛,从他们的平常言行中,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 )
A. 为推进制造强国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B. 影响工匠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D. 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第十三届全运会将于2017年9月在天津举行,吉祥物“津娃”取材于享誉中外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同时融入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继承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文化传承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如果孔子生活在当今时代,并周游列国。当他去白宫拜访奥巴马时,可能阐述的合理观点是
①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②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世界各国文化只有交流、借鉴、包容,才能走向趋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故宫日历》通过大量故宫藏品图片,让普通民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千年风景;节气、物候、时令要素的增加,也让现代人重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2016年的日历发行仅一个月就占据了各大书占和电商图书销售榜前列。这表明( )
①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把握了市场脉搏,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③提高了文物收藏价值,保障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弘扬了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写了农村子弟涂自强短暂而悲凉的一生。它是作家方方在深入走访当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写就的,意图写出21世纪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命运。小说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这说明(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中国历来描写中秋月的诗词歌赋,多以期盼团圆为主题。如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吟唱着悲欢离合之痛,让团圆的期盼成为离人孜孜不倦的憧憬。中秋盼团圆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期许。这一传统文化( )
①已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和民族之魂
②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民族凝聚力
④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它的基本特征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