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80周年,向全国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在新时代,中国记协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地把广大新闻工作者凝聚起来,真正建设成为“记者之家”。习近平主席强调,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谈谈习近平主席对广大新闻工作者希望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对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理解。

(3)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深化改革,开拓刨新。请分别运用唯物辩证法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新闻工作者开拓创新的理论依据。

 

(1)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要保持人民情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新闻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 ⑤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任答四点即可)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民有信仰,民族才会有希望,国家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民有信仰,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使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有信仰,才能发挥其作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使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有信仰,才能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⑤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有信仰,才能为民族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才能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唯物辩证法: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开拓创新。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要坚持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文化生活: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要促进我们文化的繁荣就必须要开拓创新。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洋人的侵略;为近代企业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助于增强近代金融意识。 【解析】本题以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民族力量;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角度进行说明。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民有信仰,民族才会有希望,国家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民有信仰,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有信仰,才能发挥其作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使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有信仰,才能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有信仰,才能为民族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才能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角度进行说明。 (3)新闻工作者开拓创新的理论依据,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考生可从世界是发展的,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创新;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等角度进行说明。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生可从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等角度进行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以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培育绿色文化为基本路径,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机制、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护林服务机制,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构建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应有贡献。

材料二

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18年起,将每年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这标志着贵州坚守“生态底线”的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贵州生态日”活动内容将围绕年度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活动将着力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全省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贵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来,共同建设多彩贵州美丽家园。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贵州省是如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应有贡献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公民的知识,谈谈应如何为共同建设多彩贵州美丽家园贡献自身的力量。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表明

人民群众是历史伟业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小事做起,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这表明

A. 安与危是不同质的事物,双方相互排斥

B. 安与危是同质的事物,双方相互依赖

C. 安与危具有同一性,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安与危具有斗争性,双方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查看答案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201710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论述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人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表明

①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②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

③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追求终极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