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以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培育绿色文化为基本路径,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机制、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护林服务机制,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构建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应有贡献。

材料二

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18年起,将每年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这标志着贵州坚守“生态底线”的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贵州生态日”活动内容将围绕年度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活动将着力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全省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贵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来,共同建设多彩贵州美丽家园。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贵州省是如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应有贡献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公民的知识,谈谈应如何为共同建设多彩贵州美丽家园贡献自身的力量。

 

(1)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 ②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大扶贫力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完善生态保护的各种机制体制,建立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 ③充分发挥财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机制、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护林服务机制。 ④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深化资源变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⑤深化各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和支持机制,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一名贵州人,要做贵州发展的主人,为贵州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②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如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民主决策。 ③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监督。 ④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⑤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依法自觉行使权利,又要依法自觉履行义务。 ⑥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维护贵州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贵州。 【解析】本题以贵州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科学发展观、资源配置、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国家性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民的政治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原则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贵州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贵州省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生态保护的各种机制体制,建立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贵州省充分发挥财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机制、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贵州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深化资源变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贵州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贵州人要为贵州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作为公民应增强政治参与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民主决策,通过多种渠道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监督;作为贵州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作为贵州公民既要依法自觉行使权利,又要依法自觉履行义务;作为贵州公民应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维护贵州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贵州等角度进行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表明

人民群众是历史伟业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小事做起,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这表明

A. 安与危是不同质的事物,双方相互排斥

B. 安与危是同质的事物,双方相互依赖

C. 安与危具有同一性,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安与危具有斗争性,双方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查看答案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201710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论述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人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表明

①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②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

③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追求终极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廿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侯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20161130日,我国独有的“廿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廿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利于巩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一致认同

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和发展

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