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强势回归,为新春佳节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
①中国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国诗词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③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④中国诗词大会继承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精神世界,增强了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7年6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草案)》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经人大网站公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9月1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并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据此回答小题。
1.《国歌法》的立法过程体现了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议权,审议讨论相关法律,健全法制体系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立法的民主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2.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的文化价值在于
①维护国歌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②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主心骨”的指导作用
③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建设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某校以“谣言止于智者(正方)/谣言止于公开(反方)”为辩题开展辩论。下列合理的阐述有( )
①谣言止于智者:智者能通过主观臆测过滤虚假信息,阻止谣言的传播
②谣言止于智者:智者能凭借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不为谣言所困
③谣言止于公开:唯有公民不懈地质疑,才会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
④谣言止于公开:公民享有知情权有助于阻止谣言的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社会学家指出,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变为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从网络上积极“围观”、坚定互动,到现实中参与监督、促进公开;从草根慈善、社会组织,到共享共建、志愿精神,“积极公民”的形象在10年间逐渐清晰。这体现了在我国
①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
②政府与公民共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
③公民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日益增强
④公民自觉行使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权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人民的名义》无论是从总体播放量还是单日播放量峰值均持续领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反腐题材第一神剧”。 剧中的“跪式窗口”,在人民群众中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剧中光明区的“跪式”接访窗口,让上访群众既不能站也不能坐,半蹲着表达诉求,给上访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让群众有苦说不出。“跪式窗口”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警示政府
①实施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②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打造便民利民政府
③严格依法行政,坚持做到权责统一 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