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善良为“美”,助人为“美”,奉献为“美”,尽孝为“美”……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内涵,我国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青年人对“美”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美丽的人生。

材料二:2015年7月2日,“中国好人榜”六月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安庆举行。107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以事迹展播、情景再现、访谈交流、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掀起了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活动热潮。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道德境界。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

(3)请你为某社区规划一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要说明理由。

 

39(1)①青年学生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②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③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⑤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⑥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任意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2)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有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④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有利于我们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点3分) (3)答案示例:示例①:寻找我们身边的思想道德模范,开展评选主题晚会等活动。理由: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示例②:创作、拍摄与思想道德建设相关的图像、影视作品进行宣传。理由: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任选一个示例说明理由,示例及理由各两分)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道德境界,知识指向明确,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青年学生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境界,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要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要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知识指向明确,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考生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为某社区规划一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并写出理论依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所以要开展评选主题晚会等活动;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创作、拍摄与思想道德建设相关的图像、影视作品进行宣传。 【考点定位】文化市场的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众传媒 【名师点睛】有关“原因类”设问的一般解法 解此类题一般是要理论结合现实来回答。具体地说,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或某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的还要从影响意义来说明,对负面的消极的要说危害,对正面的积极的要说意义。最后还要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需要说明的是,阐述的原因要根据材料又不能拘泥于材料。对于原因类设问的解答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共、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广泛征求和吸取公民和各方合理意见,形成“十三五”规划正式草案。

2016年3月16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

材料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显著亮点,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一根红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城市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因此,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要使这一宏伟目标如期实现,就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追求绿色、厚植开放、共享发展”。也只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五大发展理念上来,真正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新时期的行动指南,并以此引领实践,全面小康才能如约而至。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十三五”规划制定过程的政治生活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五大发展理念”对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意义。

 

查看答案

关于汉字“射”与“矮”,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身为一寸,自然是矮,而委派矢出,自然为射,所以这两个字误读了。有人却认为古人射箭时常半蹲,故身寸,而委的常用意是弯曲、不能伸直,自然就是矮,所以两字并未误读。专家指出,甲骨文中“射”的造字本义是用弓弦将箭只弹出,攻击远处目标,而“矮”的造字本义是因为背负沉重的箭筐而弯下腰。所以两字并非误渎,而是由甲骨文向金文转变的时候误写了。这说明

①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没有确切结果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个体差异性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在艰苦的条件下,走访中国各地,从传统中医药典《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不断实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的走访为其奠定了基础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屠呦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对青蒿素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屠呦呦的发现推翻了前人的真理性认识,达到了终极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青蒿素能否治疗疟疾是屠呦呦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诊断。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作出了价值要求。从辩证法的角度,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应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将个人层面做好,就能推动国家与社会建设

②应坚持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树立信心,不断消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③应坚持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

④应坚持矛盾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既要提高思想认识,又要注重实际行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筷子”,古称“箸”。筷子文化圈的天人合一自然派明显有别于属于山地沙漠文化的手指文化圈和属于海洋工商文化的刀叉文化圈,后两者各属于亲证自然派和分割自然派。据此回答19——20题。

1..筷子的产生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都体现了中华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关于筷子的使用更是有着民俗、卫生和礼仪的禁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和自觉选择性,筷子的产生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筷子的产生是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筷子的传说和禁忌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是以价值选择为基础的

④筷子的产生和传说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筷子上方下圆的造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也体现出“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文化;筷子制作要求“一曰要直,二曰要齐,三曰要和”,蕴含了中国传统为人处世道理;“多一个人多双筷子”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中国筷子流传到日本后,日本把筷子誉为国粹,还专门为它成立了一个节日——筷子节。由此看出(   

①筷子上方下圆的外观造型世代相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制筷要求中的“齐”与“和”分别体现了“团结统一”和“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③中国特色的“吃”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彼此独立,没必要进行交流

④日本专门为筷子成立了节日,说明对传统文化极其重视,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