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某地举行了居民政治参与的交流活动:甲作为村民参加了一次直接选举自己当家人的活动;...

某地举行了居民政治参与的交流活动:甲作为村民参加了一次直接选举自己当家人的活动;乙找过区人大代表反映菜市场环境问题;丙对城市居委会工作提出过批评建议:丁参加了市政府改造“人民公园”听证会。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①甲选举的是村委会成员        ②乙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③丙直接行使了民主权利        ④丁参与对政府的民主监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解析】甲作为村民参加了一次直接选举自己当家人的活动是民主选举的表现;乙找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丙对城市居委会工作提出过批评建议,是参与民主管理的表现,直接行使了民主权利;丁参加市政府听证会是参与民主决策,不是民主监督。选C。 考点:公民的政治参与 【名师点晴】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在现代民主国家,虽然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和保障,但这些法定权利并不会自动实现。公民权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是人们奋斗争取的结果。政治参与是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主要途径,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公民的个人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广泛的公民参与,特别是公众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被滥用,而权力一旦被滥用,既可能导致官员本身的腐败,也可能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制约权力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一方面需要权力体系自身内部的相互制衡,如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另一方面,也需要权力体系之外的制约,即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制约。公民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对公共权力有效制约的基本条件。如果公众对政治漠不关心,不参加选举、讨论、听证、申诉、请愿等,公共权力就有失控的危险。 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公民参与的直接后果通常就是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生活,迫使决策者倾听公民的意见,并且按照公民的意见来制定有关政策,从而使相关的政策变得更加符合公民的利益。公民对决策过程的参与,还可以及时发现政策的失误和偏差,及时纠正决策失误,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因此,公民参与是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质量,保护和增进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公民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大到国家的政治决策,小到工厂的分配政策,都涉及到利益关系的协调。如果一项政策或一种制度导致了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公正,那么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利益受损的群体对公共政策就会产生抵触,从而损害公共权威的合法性,威胁社会的公共秩序。进而言之,即使一项公共政策或制度体现了公平和正义,但如若这种公平正义没有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样可能造成公众与公众之间,以及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带来社会的动荡。 公民参与本身就是公民的价值和美德。公众的参与通常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例如,影响政府决策,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益等。但是,即使公众在政治参与或社会参与中没有达到预定的这些目标,也不能说这些参与是没有意义的。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公众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参与可以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可以培养公民的公共合作精神,可以增进公众的政治认同,可以使公民学会适应公共生活,提高参与的技巧,积累参与的经验,发展参与的能力。因此,公民的参与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美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村民张某早就来到投票站,参加对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投票。此前,3名候选人已经进行了13场演讲答辩,面对面地回答了村民提出的160多个问题。这种选举方式(   )

①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使用

②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医院的机会,选出自己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③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④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查看答案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2009-2013年城镇化率(见下图)

 

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来,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中国城镇转化率达到了53.7%。数据同时显示,2013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超过70%。

材料二  专家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靠改革。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1材料一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科学发展观”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材料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时下的中国需要一个新的改革开放。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在“怎样改革”“怎样开放”这张白纸上勾画最初的蓝图,与此相比,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更高层次和更新内涵;要改变粗放型的发展体制和方式;要经过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继承创新之后,形成中国更高、更好的发展方式、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果;要结束5000年陆路文明和农业文明,转而建设海洋文明与海洋强国。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回答,更高层次和更新内涵的改革应包含哪些方面,并分析要把对外开放推进到新阶段国家应该怎么做。

 

查看答案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2013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M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创新发展:全面优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持市场化为导向引领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和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l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M省所采取的推进创新发展措施的依据。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筛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下列符合绿色发展趋势主张的有 

①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学会合理消费

②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原材料价格

③降低低碳清洁能源企业的税收起征点

④加强对传统工业技术的升级改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