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祌文明,必须努力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首创精神。这是因为
①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参加的创建活动
②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④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郫县豆瓣、分道扬镳、醍醐灌顶……这些字,你会念,还会写吗?提笔忘字,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国人的一个通病。旨在倡导“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一活动的举办
①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②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说明文字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说明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的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②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市场自发性的表现 ②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
③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急需文化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同时“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等悼念活动在全国悄然展开。举行这一纪念日活动有利于
①以史为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②铭记历史,注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面向未来,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
④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2015年初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了100个村落故事。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
A.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
B.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C.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D.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