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这在疟疾防治领域的作用不可限量。由此可见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着
③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④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这表明
①乌镇创造了用互联网改变事物固有联系的奇迹
②乌镇建立了有“人化”特点的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透过乌镇可以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般状况
④透过乌镇可以了解中国各地互联网发展的特色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6年1月14日,浙江全面放开二孩,将给大量家庭带来现实与精神上更加自由多元的选择,但养老、社保、老龄化等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二孩”能否成为社会活力的新来源,有待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检验。这说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④获得真理需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如果有一种材料敷在物体表面,能引着被物体阻挡的光波“绕着走”,那么光线就似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挡。在观察者看来,物体就似乎变得“不存在”了,也就实现了视觉隐身。这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主动选择性能够正确预测未来
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④科学幻想向现实转化还受实践水平的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地名”是活化石,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请问您尊姓大名,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看,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惯常礼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这表明“地名”( )
①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蕴藏着个人情感
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上述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①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列为执政的中心任务
②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③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④坚持了民主执政的执政方式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