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网络问政现已成为南京市政府的常规化活动,市民随时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参与和了解政府活...

网络问政现已成为南京市政府的常规化活动,市民随时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参与和了解政府活动。

寄语新一届南京市委

寄语南京

南京(山、水、城一体)跨江发展,是考验政府能力的课题!

 

书记什么时候能来网络问政与网民沟通一下啊?

 

十二五期间,南京如何跨江发展?

 

新一届市委,你们准备好了吗?

 

希望南京问政网越办越好

给南京发展公共自行车提点建议。

过马路、等公交,你的忍耐极限是多少?

 

国人都怎么了?这么急躁易怒?

 

希望马上取消房产证加名交税的做法。

 

对金牛湖街道新农村规划的看法。

 

忠言逆耳利于“行”(行使执政)

 

(1)请你立足公民的政治生活分析南京市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的必要性。(12分)

(2)如果你是南京一名市民,你将如何更好地参与政府网络问政活动?(9分)

 

(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网络问政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3分) ②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网络问政为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形式开辟了道路。(3分) ③政治自由和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开展网络问政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3分)。 ④网络问政能够广泛集中民智,反映 民意,作出正确决策,维护人民利益。(3分) (2)①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3分)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3分) 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明确政治生活内容,提高政治参与水平。(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是原因类题目,原理切口较大,着眼于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的知识,分析南京市网络问政于民的原因。问政于民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网络问政,公民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说明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网络问政,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该题是措施类题目,即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主要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内容,公民更好地参与网络问政,需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自己政治素养和能力,有序参与。 考点: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4年4月21日,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评选揭晓,共评出305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1218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个人、1081个工人先锋号集体。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表彰了一大批五一劳模。这表明我国政府有(  

A.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B.组织经济建设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查看答案

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我国政府狠杀浪费之风有利于(  

践行政府宗旨,用手中权力造福人民

加强廉政建设,以清廉党风带好民风

广泛吸收民智,增强决策公众参与度

提升德行操守,树立政府威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云南鲁甸地震的抗震救灾最新情况汇报,研究安排恢复重建等工作;决定推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持续扩大改革成效;部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国务院的决定充分体现了(  

A.为社会所有公民提供服务的基本宗旨

B.我国政府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党在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

D.政府是社会救灾与企业盈利的保证

 

查看答案

2014年4月11日,安徽省政府发文要求,各地政务公开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适应现有媒介发展趋势,用群众能“听懂”、“看懂”的方式做好政务公开。还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建立政务信息发布和舆情处置联动机制,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这样做有利于政府部门(  

密切联系群众,建设有限政府

回应社会关切 创新服务方式

强化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拓展民主渠道,广泛集中民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细颗粒物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国家环保部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其纳入监测范围。这表明我国政府在履行     的职能。  

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B.加强社会建设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