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1992年开始,我国将GDP作为政绩评价的核心内容。在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已进入“换挡期”。如何正确认识GDP增长、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围绕上述问题,某校高三(1)班学生搜集到如下相关材料,并展开讨论,让我们参与其中。
(1)从哲学角度看,要得出正确结论,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2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GDP增长。(9分)
(3)从政治生活角度思考,树立新的政绩观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7分)
(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
(1)你认为该歌曲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简要分析。(8分)
材料二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2)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6分)
(10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人为本是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正确性。(6分)
材料二 2010-2013年我国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变化表
注:2008-2012年,国家财政支出大幅向民生倾斜,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1.58%,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29. 3%。
(2)对于我国财政状况的变化,有评论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是符合规律的经济现象。当前,要让人民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请结合图表(含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的理解。(4分)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十年发展和探索,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2013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多数国外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乐于和中国人交往,但对中国政治普遍缺乏了解,对中国模式的认知缺乏共识,仍有不少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误读、误解。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有效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成为对外工作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结合材料,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意义。(6分)
(2)如果你向国外民众介绍中国政治,请选择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指出其“中国特色”。(4分)
下列古语与下边漫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无所不备,无所不寡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每一个改革者必须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就是要
A.统筹兼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承认矛盾,在分析解决矛盾中促进事物的发展
C.抓住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D.把握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