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遇到重大灾害,社会各界就会纷纷加入到救灾和爱心捐助活动中来,化爱心为行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爱心捐助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近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从这些讲话中我们看到党中央对腐败问题的重视和反腐的决心。反对腐败,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权力进行民主监督的有
①政协的监督 ②公民的监督 ③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④中共纪委的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免费通行”,在民间的呼声很高。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就此提出议案并引起热议。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行使决定权,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②人大代表履行义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
④人大代表依法对政府工作行使质询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对于我国领海周边国家提出的无理领土要求,我国政府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对近期日本朝野“购买”钓鱼岛、越南和菲律宾对南海部分岛礁提出“主权索求”等恶劣行径,我国政府及时采取反对措施。我国政府表示,将继续推进同周边海上国家的和谐建设。
请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10分)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进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省,引起了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既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发展方式粗放等密切联系,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生活方式以推进生态文明的经济意义。(12分)
(2)请你为所在地区设计一个宣传活动(4分),并指出其文化生活的理论依据。(8分)
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一 2008年至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材料二 小城镇既是城市的产业、文明、文化向农村辐射的基地,又为农村提供了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产业升级、质量提高的空间载体。这些小城镇还在特色中融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现代元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化建设与所在地的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政府应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革户籍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公民和政府在小城镇化建设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