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环境保...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的话让人警醒。曾经,我们一度将大自然的馈赠视作理所当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略了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实践证明,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式是得不偿失的。比如说,近几年,由环境污染引发的若干群体事件,不但有损政府的公信力,还表明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我们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必要性。(8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说明我们应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12分)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分)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它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3分)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有利于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3分) (2)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分) ③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正确的的思想意识为指导,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2分)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分) ⑤事物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们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必要性。本题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解答本题必须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的要求,以从中找到答题的突破口。设问中“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属于先进的文化,那么本题也就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解答本题学生可从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对材料的阅读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再从中概括相应的唯物论道理。题中材料“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说明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题中材料“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表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题中材料“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等表明要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学生还可从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角度回答。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联合国在2001年曾预言,“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我们党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深化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党的18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过程体现了:

①理论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实践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A. 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C. 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D. 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为权威

 

查看答案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但是2011年9月的一项实验中,“奥佩拉”小组曾称其实验装置接收了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两地相距730公里。结果显示,中微子跑过这段距离的时间比光速还快了60纳秒(1纳秒等于10亿分之一秒)。若该实验正确,“光速无法超越”将被打破,人类的物理知识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说明

A.真理具有反复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随意性

 

查看答案

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