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一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
A、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失去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B、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D、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农民自己生产、自己食用的粮食具有价值
B. 任何商品都具有价值
C. 工厂产生的废品因消耗劳动而有价值
D. 原始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具有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二者的统一体。下列说法中,没有准确表达出这两个基本属性的是( )
A.经久耐用 B. 物美价廉 C. 货真价实 D.优质优价
读郑板桥的《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籴:买)米炊饭放船归。拔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拔来湿苇难烧着”中的“芦苇”不属于商品,是因为( )
A、自然生长,没有凝结一般人类劳动 B、烧不着,没有使用价值
C、没有用于交换 D、属于诗人的私有财产
2.诗中“卖得鲜鱼百二钱”中的“百二钱”属于 ,执行了 的职能。( )
A、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 B、货币 支付手段
C、自然物品 流通手段 D、货币 流通手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运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扩大消费的理由。(14分)
2012年,中国政府针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多项举措,勾画出温暖的民生画卷,让亿万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措施如下:
社会关注问题 |
政府举措 |
收入问题 |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
社会保障问题 |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范围扩大到60%,并同步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
分配不公问题 |
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阐明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的依据。(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