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60分)阅读相关资料和图幅,回答问题。 材料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

(60分)阅读相关资料和图幅,回答问题。

材料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请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8分)

材料三  近年来,N市在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都建立了由社区(村)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管理和协调的社会融合组织。这一组织立足新老市民共建共促共享,帮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新老市民交流沟通、政治参与、共同服务、组织动员和融合共进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这一组织管理协调,N市外来人员实现了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到“新市民”的转变,N市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为此,N市“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荣获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

(2)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N市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给我们的唯物史观启示。(12分)

 

(1)①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分)提高国际竞争力。(1分)②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分)③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1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分)④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分)促进经济增长。(1分)(紧扣材料和题意,且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得超过8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1分)N市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协调以及新老市民融合共进的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人们身份的认同和认识的转变,(1分)而身份的认同、认识的变化又促进了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到“新市民”的转变。(1分)②N市新老市民共建共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分)搞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1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分)③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1分)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2分)N市的共建共享融合模式,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1分)促进了N市社会的发展,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设问是分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知识点来展开。(2)本题考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的考查,即对学科思想方法领悟和掌握程度的考查。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点去说明。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2分)材料一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一词从2001年入世后开始走红,但事实上中国获利微乎其微,以苹果手机为例,每卖出一台iphone,苹果公司独占58.5%的利润,中国制造业获得 的利润只有1.8%。当前,“中国制造”中有很大比重是“中国组装”,且对外依存度占到60%,因此,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还有很遥远的路。

(1)针对材料一中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我国如何提高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水平?(6分)

材料二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规范文化市场,维护文化安全。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哪些观点。(14分)

材料三  中国与印度建交60年来,两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历风雨而前行。中印之间有分歧,但不能掩盖两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诉求的事实。中印同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新兴国家,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有相似的诉求。在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上有共同的利益,而且两国都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建立更加密切和广泛的理解与合作的愿望。客观地说,中印在政治上是合作高于对抗,在经贸上是互补大于竞争。片面强调共同利益不现实,而单方面放大分歧也不明智。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际关系的知识,对中印关系加以分析说明。(12分)

 

查看答案

2011年9月,福建省委宣传部及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第四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对我省第四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进行部署,这对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促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维护民族团结

①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②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③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④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1年10月15至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后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起草了“文化体制改革”纲要草案,并提交明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构成我国权力机关体系  ②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务院行使行政权

③规划纲要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④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真知灼见在群众中,新鲜经验在群众中,解决办法在群众中。”这要求政府

①坚持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      ②调整政府职能,扩大群众监督权范围

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1年10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兵役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等。这表明

①国务院必须对全国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和审议权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