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4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

(14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表 H市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情况表

 

产业

 

2012年

2002年

经济增加值比重

就业

比重

结构偏离度

经济增加值比重

就业

比重

结构偏离度

第一产业

3.9

10.9

7

6.2

20.9

14.7

第二产业

35.1

40.5

5.4

67.7

43.2

-24.5

第三产业

61

48.6

-12.4

26.1

35.9

9.8

注:①就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②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60%--70%。

材料  作为珠三角的县级市,H市出口加工型企业创新不足,升级缓慢,经济效益下滑;传统服务业比重达80%,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该市劳动人口以进城农民工为主,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比高达80.4%,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技术人才短缺严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此外,从2012年起,该市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红利逐渐衰减。

描述表蕴含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H市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1)经济信息:2002年到2012年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得到改善。(2分)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吸纳就业潜力巨大。(2分)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大幅下降,劳动力需要转出。(2分)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劳动力也需要转出。(2分) (2)政策建议: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出口加工型企业优化升级,创造更多结业机会;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每条建议2分,答出3条建议可得6分。其他建议言之有理每条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属于经济生活表格题,解题思路与技巧为审题时要“三读”即读图表、读注文、读设问和“一比”即纵向比较;语言表达做到由数字到术语,表格型主观题往往以数字来表达某种经济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再由现象到本质,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基础上,揭示出本质。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审清题意,吃透教材知识,具有观察分析能力。得分关键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三大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等。 (2)本题属于《经济生活》的措施类试题,设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提出解决H市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相关知识,能够结合问题(1)的成就、问题以及材料中该市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解题步骤是原理表述+题中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具体措施。 考点:《经济生活》劳动与就业的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图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满分5 manfen5.com

A.M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

B.N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就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C.当MN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应对M商品征收增值税

D.当N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查看答案

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中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是一场发生于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上午8时02分46秒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00千米。汶川地震、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等都造成众多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

 请结合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辨析:地震是不可准确预测的。(12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谁都希望为建设美丽中国留下精彩的一笔。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如何处理建设“美丽中国”中出现的问题。(8分) 

(2)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角度看,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个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