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9分)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12分)
“少封路、少扰民,多服务、多造福”,不仅是领导者的垂范,更应成为执政者的共识,加以制度化和常态化。其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群众利益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判断官员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是否正确,主要看它( )
①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是否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11年12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指出,“很多地方领导一换届,树也跟着换届。”“领导换届树也换届”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要杜绝“领导换届树也换届”的现象,让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明确权力是用来为公众服务而不是用来为自己谋取政绩利益的。“领导换届树也换届”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这说明( )
A.价值观是一个政治概念,属于政治范畴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C.价值观人人都有,但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建设和谐世界决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
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诞生于50年前的户籍制度,通过户口管理把城里人和农村人严格区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A.是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有助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说明只要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