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2008-2012年农村城镇居...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2008-2012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李克强总理指出,关于施政目标,可以说中共十八大已经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就是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第一,还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努力逐步把短板补上。还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第三,是要促进社会公正。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

材料三  十八大报告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及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9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一届政府施政目标的依据。(8分)

(3)阐述材料三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6分)

 

(1)2008—2012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在稳定增长,自2010年农村居民的实际增速超过了城镇;因此,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表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改善。(4分) 合理化建议: ①持续发展经济,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物质基础;(1分)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分) ③不断改善民生,就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分)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1分) ⑤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1分) ①十八大部署就是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体现了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施政;(2分) ②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体现了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2分) ③促进社会公正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分) ④施政目标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2分)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密切相关; 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享发展成果,两个“同步增长”,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 (每要点2分,共6分。答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以图表加文字形式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归纳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图表及图表下面的一段文字并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材料一反映的信息及图表间的内在联系。前两个表格反映出的“自201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速超过了城镇”是第三个图表中“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的原因。解答第二小问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二及设问,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用的信息与经济生活中“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这一知识点相结合去综合考虑本小问的答案。 (2)本问未限定我们答题的具体角度,需要我们从对材料及设问的阅读理解中来提取。本题的设问是政府施政目标的政治生活依据。材料中“中共十八大部署是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体现了政府与中共的关系;材料中“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体现了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中的施政目标,又说明了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3)本题限定了具体的答题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包括什么;其次是带着这些限定知识点去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及设问的要求,从材料和设问中提取信息;最后是结合材料展开说明。材料中“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密切相关”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材料中“共享发展成果及两个‘同步增长’”,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材料中“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公平、我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及职能、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表示,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这反映出他的人生价值观

①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站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③只要社会价值,不要自我价值      ④不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10分)【思想政治一公民与道德伦理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3月15日,我国首部信用领城的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提出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以便推进中国社会,尤其是市场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4月19日,“会盟天下儒商”高峰论坛在曲率举行。来自多个行业的百名中国企业家表示要践行“志存高远,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新儒商精神,力促企业诚信经营,重塑企业界道德典范。

(1)简述道德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3分)

(2)结合材料思考怎样构建社会诚信体系?(7分)

 

查看答案

(10分)【思想政治一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间题。

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全国35个选举单位共选举产生了2987名+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并决定了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共同构成新一届的国家领导班子。

(l)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8分)

 

查看答案

(16分)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3%,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城镇化健康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材料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把农民变市民,不仅仅是让进城农民拥有城市户籍,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进城农民的工作、住房、子女入学和各种基本的社会保障,让进城农民享有市民待遇。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在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8分)

材料二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盲目照搬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模式,一味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缺少统筹规划,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失业人口大量增加,贫民窟问题突出,住房、医疗和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犯罪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上述材料对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何哲学启示?(8分)

 

查看答案

(22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材料一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命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等。

 

国内生产

总值

(亿元)

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人增

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人增长率(%)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

格尔系数(%)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

2008年

314045

8.0

8.4

37.9

43.7

28.6

2009年

340903

8.5

9.8

36.5

41

28.9

2010年

401513

10.9

7。8

35.7

41.1

29.4

2011年

473104

11.4

8.4

36.3

40.4

29.6

2012年

519322

10.7

9.6

37.1

4O.8

30.1

(1)上述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分)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让每个中国人梦想成真?(8分)

材料二 一个伟大的民族当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召唤伟大的力量。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无不闪耀着民族的梦想之光、信念之火。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期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梦想蓝图,必将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中国梦”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意义?(6分)

材料三 有人认为,“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此,只要“个人梦”实现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

(3)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