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内文言文翻译 (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课内文言文翻译

(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1)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超越尘世,自由存在,长出羽翼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 (2)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浩浩乎”,浩荡的样子;“凭”,凭借;“飘飘乎”,飘逸的样子; 第二句得分点:“比”,等到;“阖”,同“合”,关上;“效”,名词作动词,产生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悟言一室之内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C.彼且恶乎待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死生亦大矣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余既此志故遂忍悲汝言之

B.有鸟,其名为鹏盘盘,囷囷焉

C.穷发之北有冥海,天池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

D.不知东方既白汤问棘也是已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庭中通南北为觞一咏

B.未毕,余泣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

C.冬之望日前后莽苍者

D.夜弦扣舷而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母婢也先:去世的②引以为觞曲水流:使……流动

B.咸阳走:趋向言一室之内悟:参悟

C.汝幸而我偶:配偶,嫁一官效:效仿

D.歌而和之倚:依,按而望焉幸:幸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二: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同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扣“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1.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

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

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