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

作文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践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请根据以上内容,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阐释你对“为学”的看法。

要求:(1)标题自拟;(2)议论文;(3)不少于800字。

 

【例文】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 毛泽东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级才是领导人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会不段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解析】 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它会提供材料,这一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是一致的;第二,它的作文要求具有特殊性。本题的材料是朱熹的言论及其分析,作文要求是“阐释你对‘为学’的看法”。 【审题】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材料的重点是学习的实质在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着要学什么,怎么学。 立意方向: 1、实践出真知;2、“中国梦”,要靠实践;3、学习与实践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素材准备: 1、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行统一观,具体说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地推进事物发展。 3、习近平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媒介就是实践。要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纸上谈兵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赵国的一名大将叫赵括读了不少书,每次都能夸夸其谈,连父亲也自叹不如经常夸奖自己的儿子很优秀,赵括的父亲死后,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 结构设想: 无论选哪一种立意,都需要先确定一个好的标题,如:“中国梦”,靠实践。然后,在文章开头部分,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或议论方向)。接着,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论证可以采取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再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实际,谈自己该如何学习,如何实践。最后,文章总结,强调论点,展望未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判词中有“清明”这一节日的是下面哪一位

A. 黛玉 B. 史湘云 C. 探春 D. 妙玉

 

查看答案

《红楼梦》中凤姐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节日?

A. 除夕 B. 中秋 C. 端午 D. 元宵

 

查看答案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 小红 B. 黛玉 C. 探春 D. 晴雯

 

查看答案

“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 凤姐 B. 贾母 C. 探春 D. 黛玉

 

查看答案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么另一联内容是什么,属于哪一联?

A. 下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B. 上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C. 上联   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D. 下联   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