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的各种媒体里,一些男性青少年染着杂色的头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的各种媒体里,一些男性青少年染着杂色的头发,穿着艳丽的奇装异服,涂脂抹粉,面容姣好,动作忸怩,说话女生女气,在娱乐、演艺界被狂热追捧,人们把他们称作“小鲜肉”,但也有人将其斥为“娘炮”。

日前的一档电视节目,又引发了网友对中国男性青少年这种“阴柔化”趋向的激烈争论。

对于这类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 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生在开学前夕,与家长共同观看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然而这档节目不仅内容上受到质疑,也因超长的培训补课广告时间及充满脂粉气的励志教育,沦为反面教材,令全国家长怨声载道。 教育部日前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九月一日晚上八时观看中央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且要写观后感,部分学校为贯彻教育部指示,更要求家长或学生观看节目时必须拍一张照片,作为已经观看的证据。可是当晚八时开播的竟是十二分钟广告,且都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叫停和规范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广告,包括校外培训、学习App程式等。 官方文件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观看,可是在规定时间播放的却不是学习节目,而是商业广告,不仅有欺诈嫌疑,也有违国家为学生减负政策。最讽刺的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近期曾多次强调,要彻底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联系,割断各类考试竞赛和招生的联系,让“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的校外违规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清理,切实做到让学生减负减压。 教育部如今自打嘴巴,变相要求中小学生先看培训广告,背后无非还是利益作祟。内地的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庞大,数年前已高达八千亿元人民币,如今更是天文数字。另有统计显示,全国有大半的中小学生曾参加过校外培训补习。虽然央视事后对广告多的做法道歉,但央视利用《开学第一课》广告赚得盆满钵满,也是不争的事实。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覆盖全国中小学生,至今已播放十一季,主要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现代化教育;而对这些号称是“祖国未来”的少年,本应是充满正能量的一课,也是励志鼓舞、指引方向的一课,结果当晚在广告之后的节目中,却出现多名唇红齿白的“小鲜肉”粉墨登场,教学生如何做人,表演不男不女的丑剧。近些年来,国内男性审美“娘化”风气愈演愈烈,不以英雄较长短,却以媚俗惊世人,各种“娘腔”、“小鲜肉”类型的演员、歌手纷纷登上银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竟看“鲜肉”;连官媒近期都连续发表文章,炮轰中国青少年有“娘化”趋势,甚至认为问题比中美贸易战危机还要严重。 一百多年前,面对精神颓废、麻木不仁的旧中国,梁启超喊出“少年强则国强”口号,振聋发聩;如今国家强大了,却要少年变“娘”,难道“鲜肉”形象就是下一代中国人的期望?难道中国不再需要血性男儿?中国教育的希望究竟在何方?教育部应该有所交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明确,“对于这类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即先概括材料中的现象,然后对此做出评价。本题的命制意图在于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男性青少年阳刚之气,塑造青少年的健全格。凡是针对材料中男性青少年阴柔化倾向发表看法的,表达见解的,都属于符合題意。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其次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最后要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精准的审题立意。根据理解材料,材料的中心是说当下审美的取向娘炮化,这种审美取向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趋向。因此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审美选择、阳刚之气、树立正风正气等角度都可以是很好的立意写作角度。考生可以批评阴柔化的男青年审美观念的扭曲,也可以批评这种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还可以批评媒体对这种阴柔化倾向的炒作。也可以辩证分析,阐述外表不一定是内心的写照,阴柔的外貌也可以有刚强的内心,看人应重在内心,而不能“以貌取人”“以貌评人”。还可以从审美多元化的角度,谈对不同于社会主流的阴柔美保持包容的态度。在写作的时候不妨关注一下时下的低俗娱乐现象,过于追求歪风邪气的审美态度,民族缺少阳刚之气的现象,以上都可以是考生挖掘写作的内容。在行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结合自己身边的现象进行写作,观点要积极向上,要充满正能量。例如可以提出解决“娘炮”的办法:一是,父亲承担更多教育责任。在男孩“女性化”倾向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父亲必须马上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特别是孩子3-5岁时,是父亲进驻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父亲加入更有利于男孩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男子汉气概的培养。因为,父亲知识面宽广,常常会灌输给男孩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总是以朋友和“大孩子”的姿态,与男孩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二是从小进行教育引导。孩子从3岁开始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从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是培养阳刚男孩的第一步,父母们要让从小让男孩了解健康男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差异,爱好有何不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并不需要父母专门指出,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赞许孩子和他性别相匹配的行为。 参考如下: 身为男儿要由阳刚之气;社会需要树立正风正气;阴柔或阳刚,是每个人的审美选择;新时代要接受审美的多元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画线部分相同。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人民,辛勤智慧。五千年的岁月里,我国产生了孔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闲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

材料:

创作   建设   发明

长城   火药   诗经   楚辞   造纸术   都江堰   印刷术   大运河   指南针   唐宋诗词   布达拉宫明清小说   

影响世界   历久弥新    气势恢弘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课堂学习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正在流行,这个词叫做:打造文化。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这文化并非                    ,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口喊出来的,喊出这些口号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但这种“打造”却造不出文化来。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         )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而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                    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涂脂抹粉,添油加酷,                    的手段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这也使得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的民间故事”以及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仿古“明清街”-------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一----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子虚乌有  毋庸讳言  光怪陆离  插科打诨

B. 望风扑影  毋庸置疑  光怪陆离  油腔滑调

C. 子虚乌有  毋庸讳言  五彩斑斓  油腔滑调

D. 望风扑影  毋庸置疑  五彩斑斓  插科打诨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化的价值愈高,旅游独特性就愈强。

B. 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的独特性愈强。

C. 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

D. 旅游独特性就愈强,文化的价值愈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是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以及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的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B. 于是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C. 这也使得市场催生的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D. 这也使得市场催生的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以及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胡天八月飞雪的景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当年南明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但结果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顿,归来报天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标题“从军行”中的“行”字表示这首诗是“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

B. 本诗气势豪迈而悲壮描写了边陲的一场战斗是最能代表作者诗风的边塞诗。

C. 从“动”“起“渡”到“战“系”“归”全诗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描写。

D. 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紧张忙碌笳鸣马嘶、嘈朵一片的情景。

2.这首诗展示了戍边将土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