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莱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就是在头顶项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恶,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槽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命认为“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包括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太俗了,这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原因。

B.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是势利眼,怕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被人瞧不起,不看父亲,只细声细气交代父亲记着买试题。

C. 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了那女人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D. 小说中的那个徽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 了自己的女儿,也给长命以启发与激励。

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需要秋天的人”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1.D 2.①自卑但又自尊。为自己的农民身份感到自卑;当饭店里一个女人瞪了他一眼后,便不想再去拉泔水了。②勤劳。腰受伤后,在家里养猪种菜。③有理想。他不甘心碌碌无为,决心要干点事,收获点什么东西。 3.①运用象征(或比喻)手法,用“需要秋天的人”象征(比喻)“需要理想,有成就的人”,使题目具有形象性。②情节设置(或艺术效果,或读者角度):题目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城市中的农民不能仅满足于温饱,还应树立更高的理想,在农村创造新的业绩,在土地中收获更多的成就。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这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包括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太俗了”只是长命自己的感觉,被城里人瞧不起实际上也是因为自己的性格。B项,“势利眼”错误,言之过重,其实这只是一个十二岁男孩的自尊所导致的。C项,“进行对比描写”错,这不是对比 描写,应是衬托手法。故选D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对于农民这个身份,“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这些内容说明长命内心为自己农民的身份而自卑。从长命穿越城市,做自己最讨厌的活,每天到百十家小食店小餐馆收泔水来看,这表现人物的吃苦耐劳或勤劳;从他不计较客人们对自己的嫌弃,这表现出人物的和善明理;吃面的女人的反应令长命内心不舒服,这表现出人物的敏感自尊;得到那位母亲的鼓励后,“肩负使命”,心情变好,“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这说明长命有理想。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需要秋天的人’为题目有什么妙处”,这是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一般先明确标题的含义,看有无使用手法技巧,再看看这一标题对读者所起的吸引力,与小说情节的关联,与小说人物的关联,与小说主旨的关联。首先分析标题的技巧和内涵,“需要秋天的人”,“秋天”本是指季节,文中说“秋天,多漂亮的秋天”“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文中的“秋天”象征理想、收获,它不可或缺,虽然秋天天气渐渐寒冷,但是个“漂亮”的季节,暗寓生命在困顿中也能活得漂亮;再看这一标题对读者的吸引力,“需要秋天的人”会引发人如下的思考“需要秋天的人是谁”“他为什么需要秋天”“秋天可以做什么”“会怎样”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看这个标题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文中的主人公是长命,一开始的“长命”以“城市农民”的身份而自卑,他认为“养猪种莱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而最后“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秋天的不可或缺丰富了长命的形象,体现对长命的关注与尊重,引起长命的感动,让长命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从主旨上来看,秋天尽管天气渐冷,但是个“漂亮”的季节,暗示小说主旨,说明城市中的农民不能仅仅满足于温饱,还要在土地上收获更多的成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国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防止官吏任人唯亲的回避制度。从现有史籍上看,最早在西汉的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官任职必须回避本郡的规定,而到了东汉桓帝时,就已经正式出现“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对临监”的“三互法”,从此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中国历代实行的回避制,主要包括地域回避与亲属回避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即是“避地”与“避亲”。所谓避地,是指地方官员任职时必须回避某些地域,主要是官员籍贯不能与他的任职地重合;而避亲则是指官员担任行政职务或执行公务必须回避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之人。随着时代变迁,行政回避制度也在发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制度越来越严格,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处罚越来越严厉。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此后,除了在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外,历代对地方官任职都有严格的回避规定。如唐代初期,已开始明确规定除了京兆、河南两府外,其余地方官员均不得在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到了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已不限于本州、县,而是扩大到了路一级区域,宋神宗以后更是不仅要求回避本籍,同时还需要回避田产所在地。

明清时代,中国官僚体制最为成熟,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也最为严格。明太祖时期,为了防范各级官员弄权地方,一度实行南北更调制度,即南人只能任职北方、北人只能任职南方,同时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行政区,施行地方主要行政官员轮换制。但是,由于地域回避限制过于严格,地方官员调任频繁、任职遥远,导致很多地方空缺官职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不得不又将回避地域限定为省一级,同时将滇、贵等边疆地区地方官员任职回避范围缩至府级区划。入清以后,在继承明代回避制度的基础上,对官员任职回避要求进一步细化,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廉洁。历代之所以制定日益严格的回避制度,是因为中国有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各级地方官员很容易陷入各种复杂关系网,难免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为亲友谋利,从而导致行政腐败。而回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官员在任职与具体行政公务中,脱离原本熟悉的关系网,避免官员利用亲属、乡土关系腐败,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从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历代王朝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唐宋以后回避制度日趋严格、规定日益细密,官员的腐败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魏晋时代梁冀、石崇那样庞大、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官场腐败更多的是官员个体行为,证明严格回避制对防止腐败确有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金刚的《中国历史上回避制的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汉桓帝时制定的 “三互法”,包含了亲属回避与地域回避两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B. 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以防范,汉武帝时禁止地方官吏在本郡任职的规定开避亲制度之先河。

C. 为抑制地方官员的势力,唐代初期,地域回避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大部分地方连官员籍贯所在地的邻近州县都要回避。

D. 回避本籍一直是行政回避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回避范围曾不断扩大,回避田产所在地也曾纳入了制度规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严苛的地域回避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虽能起到防范各级官员弄权腐败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有位无官的负面影响。

B. 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严格规定官员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

C. 在限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补充里程限定,是清代较明代在地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制定上更显细化的表现。

D. 回避制降低了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对官员行政的影响,减少了地方官员依靠宗族、地方势力弄权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代实行的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防范地方滥权,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在历代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B. 魏晋时代石崇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证明回避制度一旦松懈或执行不力,容易导致地方势力极度膨胀。

C. 自回避制实行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细化,且日趋严苛,入清后,清政府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D. 清代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最为严格,但单纯依靠人事回避制并不能杜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查看答案

(题文)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与之伴生的,可能是沉迷网络、沉迷网游。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引入的“网游宵禁”制度,必然能够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从而保障未成年人获得正常的休息。一旦从源头上减少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就必然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①“网游宵禁”制度未必能够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____,有着独特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和多样需求。关爱留守儿童不能笼而统之,而应该在“精准”上下更多功夫。____?精确数字一直付之阙如,而各种统计又莫衷一是,倘若连底数都摸不清,那就谈不上摸清情况、给予关爱,遑论在此基础上的精准帮扶、因人施策。因此,____,正是迈出“精准关爱”的关键一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名列其中。

B. 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 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 这是我的涂鸦之作,敬请拜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