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磨面的老王 杨振声 一个伏天的午后,午饭刚过,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磨面的老王

杨振声

一个伏天的午后,午饭刚过,满地都是树荫,一丝风也不动,好像大地停止了呼吸,沉闷得很。一团炎炎赤日,很庄严地在长空中缓缓渡过,这个世界像被它融化了,寂静得可怕。在一个花园东北角上,立着两间茅草的破房,从腐烂的窗格中间,滚出一阵阵隆隆的磨音。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在那里磨面,黄色的脸皮上有着一缕一缕的汗纹,一条蓝布裤子露出膝骨来,被汗洗透,都贴在腿上。他十几岁就失去父母,雇于人家磨面。除了对门李家的花狗儿时常跑来看看他,对他摇摇尾巴要点冷饭吃,只有那两片又冷又硬的磨石是他离不开的友伴。

墙下的日影渐渐长了,树荫下睡醒的老牛,哞哞地唤它的小牛。巢上的小鸦儿伸长了脖子,张着宽大的嘴儿叫老鸦回家。压山的太阳照出半天的红云。老王出了黑魆魆的磨房,拍一拍头发,走到左边的河里把身上洗一洗。坐在河边草地上,看李家的花狗儿和一个黑狗儿扑着石玩。张家的小福儿伸着两只泥手,从一株柳树后面转了出来,一直跑到河边对老王说:

“妈妈要你磨麦子,你明天有工夫么?” 

“有工夫,明天一早就磨起。”老王回答说。

那小孩子又眉开眼笑地说道:“妈妈要面给我做巧果子,后天过七月七啦!”说着跑到那两个狗的跟前,抱着那个黑狗的脖子,和两个狗滚作一块儿。爬起来又往北面一个菜园里跑了去,两个狗也跟在后面跑。她口里嚷道:“我叫爸爸吃饭去啦。”不一会儿张老三扛着锄从北面走了过来,福儿在前面跑。她又站住等她爸爸一回,仰着小脸儿问她爸爸几句话,扯着她爸爸的手儿往村西头走去了。

老王看得出了神:那个小孩子含笑的小脸儿,仿佛有一种魔力,引出人心中很深密的爱。这个景象深深印在老王眼里,使他的脑筋起了特异作用。他呆呆地坐了一会儿,顺着脚走回自己屋里,饭也不吃,瞪着眼睛仰卧在炕上不动。

老王仿佛身在磨房里,但是这回自己不推磨了。一个大驴子给他推磨,他只在一旁忙着加麦子收面。这个长脸的驴子,竖起两个大长耳朵来在磨前飞跑,面落得十分快。他看着自是高兴,忽听身后一声叫道:

“爸爸,你不去吃饭么?妈妈都预备好啦。”老王回头一看,一个五岁的小孩子站在他的面前。这是他的小孩子,比白天看见的福儿还长得好看些。抱起来亲个嘴,他喜得唇都颤动了。

“你磨面给我做巧果子么?”小孩子抱着他的脖子问他说。

“是呀!是呀!做一大串巧果子,好不好?”老王忙着回答说。小孩子喜得张了小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小牙来。他抱了孩子走回家,他的女人指着桌子说:“快吃吧,等会就冷了。”看见桌子上放着一盘子热气腾腾的黄瓜炖牛肉,刚蒸好的馒头,他觉着腹中饥饿得很。饭吃得香甜极了,却是越吃越觉着饿。小孩子坐在桌子头上,伸出小手来要馒头,又张着小嘴儿要菜吃。他心中说不出来的快乐,泪包着爱的眼光常射在他的小孩子脸上。一阵脚步响,张老三闯了进来,嚷道:“福儿!福儿!我好半天没找到你,你跑到这里来了。”说着抱了小孩子往外就跑。老王吓呆了,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睁开眼屋内漆黑,死沉沉地寂静,只听远远的鸡声和肚子里面咕噜咕噜的声音相答。

老王瞪了眼,躺着不动。直到窗纸发白了,树上的雀儿噪起来了,他才懒懒地起来,仍旧一转一转地磨他的面。他渐渐地瘦下去了。

秋天的黄昏,屋角上黄色的夕阳照在草园里一堆堆的落叶上。下面的蟋蟀,唧唧!唧唧!时断时续地叫它的友伴。草屋里的老王已经绝粒几日了。他起初受了风寒,头烧得厉害。后来腰腿都痛起来,他不得不和他那两块又冷又硬的磨石分手了。他躺在床上,也没人送饭他吃,捧水他喝。倒是对门王家的花狗儿有时想起他,跑来打两个转身,见他躺在炕上,把两只前爪子搭在炕沿上,摇摇尾巴,对他汪汪地叫两声就跑了。他一阵一阵地发昏。忽觉屋内放了光明,他看见他的驴子在那里推磨,他的老婆在那里做饭,他的小孩子在草园里玩,很可爱的小脸对他笑着,伸出小手来招呼他,他也笑着跑向他的小孩去了。

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老王的生活状态。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王什么样的情感?

3.文中写小福儿对表现老王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1. 贫穷、孤单,受雇于人,却热爱生活,有幻想。 2. 第一处:沉浸于小福儿父女的天伦之乐中,表达了老王对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二处:表达了老王对美梦惊醒后的无奈与痛苦,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伤感与辛酸。 3. ①勾起老王的幻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与现实中老王无妻无女形成对比,增添梦境的悲凉氛围;③激发读者思考梦境的丰富意蕴。 4. ①通过描写老王的幻觉,表达了老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伦之乐的追求,揭示小说的主旨;②与上文写老王的梦境相呼应,使小说的结构完整;③老王的美好向往与所处境遇的悲惨形成强烈反差,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小说中老王的生活状态,结合文本内容“立着两间茅草的破房,从腐烂的窗格中间”“一条蓝布裤子露出膝骨来,被汗洗透,都贴在腿上。他十几岁就失去父母,雇于人家磨面”“仿佛有一种魔力,引出人心中很深密的爱。这个景象深深印在老王眼里,使他的脑筋起了特异作用”“老王仿佛身在磨房里,但是这回自己不推磨了……他喜得唇都颤动了”“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等分析概括即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情感分析。结合语句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饭也不吃,瞪着眼睛仰卧在炕上不动”,结合上文内容“不一会儿张老三扛着锄从北面走了过来,福儿在前面跑……他呆呆地坐了一会儿,顺着脚走回自己屋里”分析,沉浸于小福儿父女的天伦之乐中,“瞪着眼睛”“仰卧、不动”等,表达了老王对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老王瞪了眼,躺着不动”,结合文本内容“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睁开眼屋内漆黑,死沉沉地寂静,只听远远的鸡声和肚子里面咕噜咕噜的声音相答”“直到窗纸发白了,树上的雀儿噪起来了,他才懒懒地起来,仍旧一转一转地磨他的面。他渐渐地瘦下去了”分析可知,老王对美梦惊醒后的无奈与痛苦,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伤感。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作用分析。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写小福儿对表现老王的梦境的作用,“老王看得出了神:那个小孩子含笑的小脸儿,仿佛有一种魔力,引出人心中很深密的爱。这个景象深深印在老王眼里,使他的脑筋起了特异作用”,勾起老王的幻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老王吓呆了,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他躺在床上,也没人送饭他吃,捧水他喝”,与现实中老王无妻无女形成对比,激发读者思考。 4.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忽觉屋内放了光明,他看见他的驴子在那里推磨,他的老婆在那里做饭,他的小孩子在草园里玩,很可爱的小脸对他笑着,伸出小手来招呼他,他也笑着跑向他的小孩去了”,这是老王的幻觉,写出了老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伦之乐的追求。结合上文第五、六节老王的梦境分析,结尾与梦境呼应。“草屋里的老王已经绝粒几日了。他起初受了风寒,头烧得厉害。后来腰腿都痛起来,他不得不和他那两块又冷又硬的磨石分手了。他躺在床上, 也没人送饭他吃,捧水他喝”,这是描写现实中老王的生活,与结尾形成对比,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6)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__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建康

仲殊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1.请简要说明上阕中“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 叔 扬 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密言曰:“北方不,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此其心不可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家人归祭具,遂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方不         靖:安抚

B. 视远而言              游:虚浮

C. 诏暴姚善罪状之        收:逮捕

D. 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 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 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4.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查看答案

给下面这幅漫画配上一段对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这些树枝能活吗?           乙:管它呢,等领导检查完就全拔掉。

B. 甲: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       乙:好制造氧气,综合你吐出的“毒气”。

C. 甲:种了这么多,达标了吗?     乙:越多越好,多了好上报。

D. 甲:前人多栽树                 乙:后人好乘凉。

 

查看答案

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 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 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 茶楼老板摇着头对老主顾说:“‘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