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 《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 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 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 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 “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 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 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1. A 2. D 3. C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④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⑤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

⑥要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竟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以上六句都摘自领导的近期讲话。读了这些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图是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手续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一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

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南山XX中学学生刘林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南山XX中学学生刘林,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刘林

2019年1月11日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

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