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

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

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楼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 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但结尾两段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

C. 作者在小说第13,14段交代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动因,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胡安喜欢幻想的性格,是为了展现胡安的行为很怪异。

D. 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既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也象征着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内容

2.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七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他的绳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1.C 2.(1)好奇而自信:看见绳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父亲等人不相信但仍相信自己的所见、相信自己能够探究清楚。 (2)胆怯而谨慎:一步一步十分小心接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爬到十米害怕得不敢继续。 (3)勇敢而执着:在央求父亲无果后,自己向绳索跑去,一探究竟;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 3.①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用七十年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表现胡安充满好奇的精神和执着探索的欲望。②情节设置方面,照应标题与前文情节,使绳索成为小说线索与推动力,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③主旨表达方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用一生来探索而不仅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使主题更有深意。④手法运用方面,既在读者意料之外,打破读者心理预期,引发深层次思索;又留下空白,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有错误”“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是为了展现胡安的行为很怪异”说法错误,⑬和⑭段是插叙内容,插入了胡安回忆故事和学校经历,交代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动因,进一步表现了胡安喜欢幻想的性格,使胡安的行为更加合理。故选C。 2.本题考查把握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题时注意题干限制“公胡安这‘一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也就是在分析胡安性格时,要求抓住胡安对“一条绳索”探究追寻中所作所为,根据这些所作所为分析胡安的性格。比如胡安看见一条从空而垂下的绳,就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父亲等人不相信,但胡安仍相信自己的所见、相信自己能够探究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胡安好奇而自信;胡安在绝顶要怕上绳索时,先一步一步十分小心接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在使劲拉了绳索没有反应后,胡安决定爬上去,当其小心爬到十米害怕得不敢继续,可以看出胡安胆怯而谨慎;胡安发现从天而垂的绳索,就央求父亲和自己去看看,可是央求父亲徒劳,父亲没有跟胡安去看绳索,胡安就自己向绳索跑去,去一探究竟……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说明胡安勇敢而执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小说结尾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线索、文章主旨表达几个方面分析结尾作用。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他的绳索结尾的妙处。本文结尾写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我”最近一次去那里,看见一个老人“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寻找什么,“我”就上前问她在找什么,“我的绳索。”他回答道。虽然没有点名老人就是胡安,但是从老人的行为和语言可以确定老人就是胡安,也就是小说以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结尾。从情节上看,胡安说“我的绳索”,使文章前后内容形成了照应,让“绳索”成为文章的线索。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再次体现了胡安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可以说胡安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绳索,胡安用一生来探索而不仅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使主题更有深意。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加大小说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完全在读者意料之外,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作用,而少了具体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之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后来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之为“乡贤”。如今我们则把那些德高望重的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榜样人物、先进人物、精英人物称之为“新乡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然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村社会才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

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建全乡利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来看,新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从提升乡村治理手段来看,在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情况之下,推进新乡贤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士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他们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简”和“广播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不断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使其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顾名思义,“乡贤”就是生于本乡服务于本乡、为乡村建设出贡献的贤达之士。

B. 新乡贤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化解社会矛盾两大方面。

C. 简而言之,新乡贤就是本乡本土的、德才兼备的榜样人物、先进人物和精英人物。

D. 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就是乡贤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乡贤”的内涵说起,分析了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的背景,并论证了新乡贤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B. 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为其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C. “传声筒”和“广播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新乡贤独特而突出的引领示范作用。

D. 第四段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提升乡村治理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乡贤文化虽然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未必适用于城市的治理。

B. 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所以新乡贤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拍,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和“广播站”。

C. 乡村存在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突出问题,只有充分控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乡村治理才能卓有成效。

D. 新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软约束”“软治理”在某些方面也不失为治理的良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撞死4人,赔不起,请帮帮我”。据媒体报道,因为一起车祸,四川杨某在“轻松筹”上发起了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解决为死者垫付的丧葬费。众筹丧葬费?这事很快引发舆论风波。据悉,杨某发起的这个项目,已经筹集到23900多元,有1215次帮助,有81人为他证明。不过很快,“轻松筹”平台关闭了该项目,平台给杨某的答复是,项目不符合申请条件。

对于杨某发起的这次众筹,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他“不是故意撞人,遇到压力可以众筹”;但更多人表示“责任没有认定,坚决不能给钱”。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题文)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画线句子的句式相同。

一棵小草,以它卑微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世间万物都在尽它们的使命,使无穷的大自然充满活力和生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尊敬的领导:我偶感贵恙,不能参加今日的会议,特向您请假。(请假条)

B. 本人获悉贵单位欲招聘新职员,特此自荐,希望您能与我洽谈。(求职信)

C. 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2点举办高中生辩论赛,诚邀您拨冗莅临。(邀请函)

D. 在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我们倡议大家务必高度关注心理健康。(倡议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