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蝃蝀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1.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 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 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 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 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 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 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3.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 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 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 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 "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标题来看,“天空的表情”指的是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第一段写“虹”,第二段写“晕”,第三段写“日月云霞的颜色”,第四段写“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这些都是天空的表情,每一段都写到这些表情与天气的关系,故归纳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ACD三项都只能概括文章某一段的内容。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辨析能力。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与文章进行比对,分辨是否相同。C项,该选项说的是“晕”,这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说的是“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可知选项说的“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是错误的。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的推断的能力。推断的依据来自文本,考生可以依据选项中所说的天气状况到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B项,选项中说“天边的晚霞”,考生可以找到第三段,文中说“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可见后面说的“快要下雨”的判断是错误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生活中,我们总是说,信任是一切之源,只有切实地相信,才可能有美好的结果;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却说,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而“英国文学之父”杰弗雷·乔史又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得抄袭,套作。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嗟乎!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____________,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5)_____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晏殊《破阵子》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少女形象?

2.两首诗歌都是在写清明,但情感意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 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 奔真州                      间:机会

D. 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詈之

B. 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 而不在使者目                    予犹记周公被逮

D. 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 而幸生也何为

B.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 坐桂公塘土围中

D.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则直诟虏帅失信

B. 北虽

C. 买五人之头而

D. 去今之而葬焉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 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 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 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

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万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节选自杨绛《老王》,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2)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2.选文(乙)中画线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两篇文章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但却有着相同之处,请加以分析概括。

4.《品质》和《老王》中都有“我”的出现,试比较其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