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年兴则国家兴,____。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____;是我们这一代的,____。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摘自《十九大报告》)

 

①青年强则国家强;②也是未来的;③更是青年一代的 【解析】 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内容。该段材料谈论的对话是“青年”,探讨的是“青年”与“国家”的关系。第一空前说“青年兴则国家兴”,结合空格后面内容推测,该空内容与前句内容应是并列关系,同时强调青年对国家的作用,应填“青年强则国家强”。第二空前谈论“中国梦”,先说是“历史的、现实的”,从空格后的标点符号看,该空内容和前面内容也应是并列关系,依据时间顺序推测,应填“也是未来的”。第三空前强调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后一句表达的内容和前一句应是同一层次的,从材料看,谈论的对象是“青年”与国家的关系,因此第三空应填“更是青年一代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你家公子在公司担任高管,爱女是记者,堪称椿萱并茂。

B. 中方代表在法国举行的招商会上发言:“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我们竭诚要求各位商家到中国投资……”

C. 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强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表示,网络欺凌是一种新型的欺凌现象,具有隐蔽性强、涉及范围广和难以消除等特点,危害性甚于传统欺凌。

B. 2017年,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引领下,一大批“国之重器”鼓舞了国人,惊艳了世界。它们不仅成为中国“智”造的世界新名片,更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C. 《国家宝藏》力求真实立体地展现民族的文化瑰宝。开播之初,九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发在网络上答疑解惑,为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贡献力量。

D. 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心,光有硬件设施可不行,还得有内在魅力。有市民说,连续三年喜获“全国文明城市”的宜昌,魅力在于城市角角落落散发的浓厚文化底蕴体现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高中学生写作文总是喜欢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动辄用大话套话官话吓唬人,这种文风必须改变。

②公司成立这么久,我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增长缓慢,真是马齿徒增

③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④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以小见大,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⑤近期,日本一方面表示要改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却在台湾和中国南海等问题上搞小动作,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令人愤慨。

⑥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概括了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借古意抒今情。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注)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玉唾:珍贵的书籍。襄阳耆旧,泛指襄阳的隐士。庞公: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

B. 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

C. 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D. 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E. 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2.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