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玩 家
聂鑫森
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昨晚睡前,他习惯地翻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竞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袁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说:“不错啊……都是真货。”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
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古城郊外大小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什么鱼用什么竿,下什么饵,他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钧的鱼也就成了俘虏。他钓鱼,心里还有个小九九: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这就叫“捡漏儿”。
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水塘的左侧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是水塘主人的家。一个60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先生,欢迎你来钓鱼。请先到堂屋里歇口气,喝杯茶。”吴昌说:“好。好。”堂屋很宽敞,正面墙上挂着一个神龛,里面立着一尊白瓷观音像,造型极其优美;神龛下面摆着一张古旧的八仙桌,一边搁着一把上了年岁的太师椅。吴昌想:这户人家应该是有些来头的,一般农家不会有这样的家具。
老人送来一壶茶和一个小茶杯。茶壶和茶杯都是瓷的,似乎还很“老器”。吴昌的心突突跳。他提起茶壶给小茶杯斟上茶,迅速地把壶扫视一番。壶是平常式样,上面有明人唐伯虎的一幅仕女图,笔墨很见功夫,题款是两句诗:“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他记起这两句诗是清人黄遵宪的。明人唐伯虎的画怎么会题上清代人的诗?他笑了,这壶顶多是个民国时的仿品。吴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呀,这竟是一只斗彩杯!造型轻灵俊秀,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和蝴蝶。这样一只杯子,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逾20万,想不到,竞让他遇着了!吴昌说:“这把壶不错,有些年岁。”老人笑了:“当然。是祖传的,传了多少代就弄不明白了。这只杯子,是挖菜窖时,从土里偶然发现的,看着入眼,权用它盛茶。”吴昌放下茶杯,随意说:“老人家,给我找根钓竿,我钓鱼去。”老人说:“好。”
吴昌在塘边勉强坐了两小时,一条鱼也没钓着,他脑子里想着那只斗彩杯。近午时他回到堂屋里,对老人说:“你给我用网打20斤鱼吧,空手而返,老婆会笑话。”老人忙安排人去打鱼。“先生,你喝茶。”“谢谢。老人家,我很喜欢这把壶,你愿意出让吗?”“祖传之物,舍不得。”“我愿意出高价购买,你开个价!”老人似乎心动,犹豫了好一阵才说:“不能少于12万!”吴昌差点要喊起来:“土老帽儿,这壶是民国的仿品呀,顶多值两千元!”但他没喊出来,装出痛苦的神情,说:“太高了,太高了,8万!”“你真心要,10万,再不能少了。”吴昌咬咬牙,说:“10万就10万,不过,你得搭上这个小杯子,让我早晚配着对儿喝茶。”老人说:“这个杯子反正是白捡的,你喜欢就拿走。”吴昌从内衣口袋里飞快地掏出一张支票,签好名,交给老人。
吴昌开着车喜洋洋地回到城里。今天捡漏儿,应该是他玩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妙不可言。他不想告诉城里任何人——包括袁清。过了半月,他去省城博物馆,托朋友找瓷器专家“掌眼”。他没想到,“成化斗彩杯”是当今的仿品,只值几十块钱!吴昌傻眼了,谁给他下的饵呢?他后来打听清楚,报纸上那篇介绍青山桥杨家村钓鱼基地的散文,是袁清化名写的。那一刻,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去钓鱼,其实自己也成了一条被钓的鱼。
(选自杨晓敏《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吴昌开着宝马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来到杨家村人水塘边青砖人瓦屋,走进厅堂看到古色古香的陈设,这些环境描写为吴吕与主人公老人活动提供了真实背景。
B. 吴昌在古城私企老板中是出名的玩家,专门收藏古瓷器且很有眼力,他爱钓鱼的动机之一就是到乡下农家捡漏儿,这些介绍为下文描写吴昌受骗上当作铺垫。
C. 小说情节设设置悬念首现、引人入胜,叙描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尤其末尾处发现成化斗彩杯是仿品的描写虽山人意料但合乎情理,有凸显小说主题作用。
D. 小说语言通俗自然,虽没有华丽辞藻点缀,但写人叙事却很形象生动,如吴昌和老人做交易一段就综合运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弓手法,收惟妙惟肖之效。
2.小说结尾吴昌最终被“好古斋”当家人袁清算计,文中有哪些伏笔暗示?
3.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至少从两个角度阐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划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划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自体会。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裨益。
总之,虽然“浓缩书”价值远远低于原作,但是阅读总比不阅读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一时抽不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时,偶尔从知识中介那获取一点“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浓缩书”毕竟不是完整的知识,对其不可过度依赖。
(节选自《“浓缩书”,不可过度依赖的知识中介》,2018年3月12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在线“浓缩书”迎合了人们需求,悄然走红。
B. “浓缩书”并非新概念,它借鉴了“状元笔记”的手法,划出书中的精华和重点,方便快速把握全书。
C. “浓缩书”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背景下出现,改变了人们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的不良习惯。
D. 就像不能将吃饭简单理解为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一样,人们读书也完全不能依靠阅读在线“浓缩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浓缩书”这一论述对象,然后列举了人们对其不同的态度,引起下文的议论。
B.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将“浓缩书”与“状元笔记”进行对比,通俗易懂地阐释了其特征。
C. 对于“浓缩书”现象,文章在论述时较为辨证,既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也指出其意义和价值。
D. 文章将“浓缩书”定义为“知识中介”,这是全文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日常的阅读全部变成在线“浓缩书”类阅读,人们将再难以享受翻书通读的乐趣。
B. 如果进行摘要浓缩的是原著作者,那么对“浓缩书”的理解、对精髓的把握会更准确。
C. 读“浓缩书”可能使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见其对培养读书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益处。
D. 只要能够获取知识,即使内容有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浓缩书”在当下应当提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第一季共十二期,十二个主题词分别如下: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人生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既然我们在初中都能凭着初三最后一年冲刺考上重点高中,那么我们在高中阶段即使高一高二成绩一般,同样可以在高三突击考上重点大学。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我们来说,不必急于在学习上抢占先机,或许,后发制人才更有意义。至于文理分科,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么早,“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所以顺其自然,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①初中的情况不一定适合高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中学2009届学生将举行一次毕业十周年纪念会,班长将作为学生代表在聚会上作书面发言,下面是他发言稿的部分内容,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拨冗回到了母校。当年各位老师对我们关爱有加,那时我总是迟到,老师却没有骂娘,而是给我写了一幅字,至今我还惠存在家。现在我的工作还算人模狗样,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答:(1)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5)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命运共同体彰显着交互主体性和共生主义的伦理基质。这一伦理基质意味着自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一国的生命与全人类的生命具有生死攸关、 和运命一体的性质,只有共生才能保证自生和他生的正常进行,破坏共生势必要危及他生、祸害自生。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是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完善与发展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为基本的价值认识,认为当今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将所有国家的命运连为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因此,各个国家都应当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审视当今世界大势和国际关系,努力去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建构和平发展、共生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做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指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 、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因此,建设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今世界的整体利益和最高利益,同时也是每一个国家自身利益之所在,( )。人类共同体的“共命运”在当今世界还绝不只是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而且也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展开。是故“与自然为友”,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同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内具的伦理深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B. 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的认知,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C. 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D. 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完善与发展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的所谓国家利益
B. 所谓国家利益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是没有的
C. 没有所谓国家的利益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
D. 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的所谓国家利益是没有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与共 明哲保身 嫁祸于人 和平共处
B. 休戚与共 独善其身 以邻为壑 和谐共生
C. 息息相关 明哲保身 以邻为壑 和谐共生
D. 息息相关 独善其身 嫁祸于人 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