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 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 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衹,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刪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曰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1. B 2. D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原文是“有人说”,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并非全部。故选D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C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但并不是一定就能了解。D项,“……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错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的”是“旧经典”。“继续发挥作用”“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小王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B. 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C. 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D. 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2.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B.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C.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D.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C.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D.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用比喻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3)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