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各地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这一次教育部对“炒状元”亮剑,很让社会兴奋了一阵。然而,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发布,“状元”的字眼倒是少有出现,可是一些大有影响力的媒体一点也没放松“炒状元”。浙江有媒体报道了“高分天团”,三四个全省最有名高中的高分同学一罗列,谁是状元还不是明摆着的?湖北《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上说,《高考放榜!湖北这些孩子太厉害了!有人总分715分!》。这么多感叹号,不停地暗示,“有人总分715分”和“某某是状元考了715分”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名高三学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名即将参加2019年高考考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

针对上面的观点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放过被“过度消费”的高考状元 某某媒体: 您好! 今年高考过后,贵报有刊登了消费该考状元的文章。现在国家已经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我以一个即将参加2019年高考考生的身份请求贵媒体放过那些被“过度消费”的高考状元吧! 日前,2013年武汉理科高考状元人人网上的一条状态“得到了全市的美誉,得不到你的驻足。”传遍了网络各大媒体论坛。似乎每年高考分数尘埃落定时,随着各省市高考状元们的公布,他们总是被舆论从幕后推向前台,走进大众的视线。不论报纸、电视,还是网络,满目皆是状元们的身影。在他们被调侃、被曝光、乃至于正常的生活被打扰,有谁问过他们愿意与否? 我国作为一个长期实行科举取士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民众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从古代的文武状元、到如今的文理科状元,其往往意味着刻苦的意志、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学习(训练)方法,适当推崇或可对青少年形成一定的激励。但是如今,却更像是在各种功利动机下,对其的一种过度消费,这种对状元的疯狂崇拜和盲目迷信横亘在社会面前,挥之不去。 对精英的有意识追求、给状元一些掌声无妨,但凡事最怕过犹不及。获得高考头名是成功,但教育的成功绝不应该唯状元论。首先,一个公平的社会是可以为其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机会,考场无处不在、博弈无时不有,而高考不会固化一个人的命运,更多的风景还在社会这个主战场呈现,还记得大明湖畔的仲永吗?其次,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之下,高考离其本义仍有不小差距,中国梦的大任还需要更多不拘一格的人才来担当,国家的雄伟蓝图更需要术业专攻的人才来实现,而高考的头名只是中坚力量之一。恰恰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 要想真正减少乃至于杜绝消费状元郎的现象,政治上应该走出应试教育学分GDP崇拜的理念误区,同时改革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和人才选拔环境;经济上要铲除消费高考状元的背后的巨大利益链条---媒体藉以提升收视率和阅读率,进而赚取更多的知名度和争夺更多的受众群。学校藉以提高知名度,张扬校长老师政绩,进而争夺更多的优质生源和收获更多的择校费。商家藉以或代言、或奖励、或赞助为利用状元打造短期状元经济效应。 总之要因势利导、还高考状元以宁日,还社会以正确导向,其被顶礼膜拜的头衔才会从传统的神位走下来。 再次请求贵媒体放过那些被“过度消费”的高考状元吧! 此致, 敬礼! 一位即将参加2019年高考考生 2018年10月2日星期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一名即将参加2019年高考考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针对上面的观点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观点。任务驱动型的作文,既有限制性的条件,也有开放性的空间。审题时要注意出题人的设计意图,不能没有边际的任意拓展。本题所给材料,围绕“炒状元”一事展开,先从国家层面指出教育部门对“炒状元”一事的意见,又从媒体层面指出媒体变相“炒状元”的现象。诚然,人们在状元们身上能够看到很多积极而且充满正能量的品质与精神,他们具有一定的榜样力量,但教育部明令禁止“炒状元”,是因为这种做法有太多的弊端:一味炒作高考“状元”,为“唯分数论”推波助澜,必然会弱化道德品质的价值,有违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炒状元”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学校或商家,而非状元本身,如若在“炒状元”过程中不能端正自身价值,对于状元们自身成长也弊大于利;“炒状元”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利于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营造氛围。题目明确指出文章要采用书信体,以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身份给“炒状元”的媒体写一封信,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与阅读对象,在行文中,需紧密结合原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思考”,表达出自己对“炒状元”的看法。参考立意:①“状元经济”几时休?②要做就做自己人生的状元;③关于“炒状元”的利弊之辩;④不要迷失在“状元”的光环之下;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2017年我国校园足球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请把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图一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程

图二校园足球立体化普及格局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百货商场的广播稿件,其中有五处语体表达不够合理,请找出并修改。

亲爱的顾客朋友:

您好,欢迎莅临××××百货商场!

由于现在顾客较多,收银台出现了较为拥滞的现象,为了维护好商场的秩序与您个人的人身安全,请大家排好队,同时请您照看好身边的老幼,确保他们的安全。请不要把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购物车或购物篮内,省得不慎丢失。

另外,当您需要结算时,请到前台静候,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为您办理结算手续,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全体员工祝您购物愉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就让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

B. 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

C. 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

D. 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B. 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C. 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D. 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3.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

B. 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重塑孩子的身份价值

C. 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

D. 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重塑的需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2)荀子在《劝学》中,“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青苔和野草描写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③,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闲居瓢泉之作。②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 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反衬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 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 结尾点题,将上文中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2.简要赏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