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 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 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考生要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跨越时空”暗示应该先讲时间——“承接古今”,再说空间——“连接中外”;由此可排除A、C,这两项把内容说反了;后面的两句中先说“古丝绸之路”后说“时代潮流”,这就暗示应该是“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可排除D,故选B项。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应先浏览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例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有两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常常导致句子缺少主语;二是不合逻辑,前面的“五年来”是过去完成时,后面的表述是正在进行时,而画线句子“将使……”是将来时,时态矛盾。A项,“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结构混乱,前面句子“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没结束,缺谓语和宾语,后面“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又是一个句子;且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B项,“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中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D项,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常常导致句子缺少主语。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二者都是有远见的意思,但侧重点和用法有差别。“高瞻远瞩”侧重强调看问题的高度,常作状语和定语;“远见卓识”侧重看问题的深度,常作主语、宾语。第一处说“它不仅是一个……的战略构想”,该成语在句中做定语,故选“高瞻远瞩”。“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大展拳脚”,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摩拳擦掌”将来时,侧重事前振奋状态;“大展拳脚”进行时,侧重事中发挥才智,比较语境,第二处说“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这是说事前的振奋状态,故选“摩拳擦掌”。“初露雏形”,事物刚刚显露出初步的规模或形式,还未定型。“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根据使用对象,句中说的是“骨干通道”,故选“初露雏形”。“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常作状语、宾语。褒义词。“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常作谓语、定语。中性词。根据语境含义,侧重好的,故选“雨后春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甲:(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

(2) 《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士人以仁为己任,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因此,《论语•为政》中曾子对士人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3)《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 “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 “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已。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 “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 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 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 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 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思,遂得全门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 1 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1/l033。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 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 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来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 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C. 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D. 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B. 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C. 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 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言。

3.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 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 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 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