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金鸡报晓辞旧岁,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人们的企盼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性修养,嫉恶如仇扬正气,就是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
③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得有千金买骨的气魄,必须以人为本,要在人才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④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⑤《朗读者》,一档开播即火的节目,再次让董卿成为炙手可热的屏霸,为这个端庄大气而又满腹诗书的女子圈粉无数。
⑥在贵州贵定县支教时,武汉大学的学生赵小亭不幸被山石击中头部而罹难,年仅20岁,对此家中的亲人都悲痛欲绝,真是百身何赎啊!
A. ②③⑥ B. ③④⑥ C. ①②③ D. ③④⑤
(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中所受打击,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一句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游于天地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 孙振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 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 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 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你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 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资料来源于百度图片)
材料二:
雄安新区地处华北腹地,与京津两大直辖市互为支撑。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雄安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加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提供了一块新的重要“试验田”。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尤为需要以开放促改革,抓紧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正是立足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站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把全面开放引向纵深的重要之举。
雄安新区另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使命,就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地大踏步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资源,与周边发展形成明显反差:两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大超出河北全省的经济总量。尤其是首都北京,不仅汇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必备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吸附了许多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匹配的过多的经济中心功能。比如非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等,如不有序向外扩散,既给首都自身造成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使周边地区难以弥合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因此,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可谓是加快培育形成新的重点区域增长极的紧迫需要。
(摘自《经济日报》,有删节)
材料三:
事实上,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或许是外部世界观察雄安的一个角度:第一,前工业化阶段,区域内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区域空间总体上都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第二,过渡阶段,区域空间由工业化的强大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结构日趋不平衡;第三,工业化阶段,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外围地区,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第四,后工业化阶段,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的界线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雄安新区的建立,意味着向第三、第四阶段跨越。
人们预期,雄安新区将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用先进理念和一流水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来京津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乘法”,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雄安新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雄安新区较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GDP、人口均不占优势。
B. 雄安新区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比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大。
C.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较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有明显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D.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县城及周边部分区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意味着在第三、第四阶段之间跨越式发展。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介绍了雄安新区的未来,但重点不同,前者从宏观的角度讲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后者从微观的角度讲雄安新区的发展蓝图。
C. 雄安新区的建立既解决了首都北京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弥合了周边地区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D. 雄安新区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要做“减法”“加法”和“乘法”,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
E. 雄安新区的使命之一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建立雄安新区的背景和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被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儿,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几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地,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
女孩儿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儿一来就明确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儿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儿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儿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到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儿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儿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子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儿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儿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儿走后不到一年,那种灵芝做成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那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种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痛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却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位女孩儿,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我们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儿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儿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儿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她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床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学费。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女孩儿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儿,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幺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了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儿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没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不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位做小保姆的女孩儿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我”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 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第一位做小保姆的女孩儿的房间,女孩儿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了女孩儿的单纯幼稚。
C. 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是假药却仍然花儿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位小保姆的行为。
D. 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2.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通过叙述两位小保姆的故事,抒发了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