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兼之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汇,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瞭、眦、瞋、眴、睇、觑等等,且不同词汇皆有微妙的动作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0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B. 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传达,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C. 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 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 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 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并自成一体,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明证。

D. 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够阅读文学经典,品出语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经常练笔,语言积淀就有了可能。

B. 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自我鲜明的风格。

C. 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会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 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1. C 2. B 3. 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 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原文说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所以选项中只说了经典开头,理解有局限性。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类比说法有误,类比是对比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 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只要和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并属于无中生有,成为文学精品的因素还有很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启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启。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2014年中国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

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授资银行成立

2016年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为国际储备货币。

2017年我国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国际合作论坛

2018年中国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决定扩大对外开放。

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你们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明天下午期末考试完了,学生们先回教室,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好,然后打扫好教室卫生,在班主任部署了相关事宜后放暑假。请注意休假安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国有的精神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一百多年来,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无数中华儿女             ,不屈不挠,誓死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高歌前行……

梦想虽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    ),全国各族人民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B.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C.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D.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待兴

B. 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俱兴

C. 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俱兴

D. 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待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中国梦”的实现有现实的基础,有梦想的指引

B. 我们要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坚定的信心

C. “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D.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写出自己漂泊异乡之愁,

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自己年老体衰之苦。

(2)韩愈《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比自己低或高的人为师。

(3)《琵琶行》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巧之高超,表达了赞美之情;“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