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明天下...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明天下午期末考试完了,学生们先回教室,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好,然后打扫好教室卫生,在班主任部署了相关事宜后放暑假。请注意休假安全!

 

①“完了”改为“结束” ②“学生”改为“同学”③“收拾”改为“整理” ④“部属”改为“安排” ⑤“休假”改为“假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干给出的信息——“某校一则启事”“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这则启事,“完了”“收拾”这两个词属于口语,不能用于启事中,可分别改为“结束”“整理”;由于是学校给自己学校的学生的告知启事,用“学生们”不得体,可改为“同学们”;“部署”大词小用,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安排”;休假: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后,停止一定时期的工作或学习。此处是强调休假期间的时间段,可改为“假期”。假期:放假或休假的时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国有的精神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一百多年来,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无数中华儿女             ,不屈不挠,誓死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高歌前行……

梦想虽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    ),全国各族人民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B.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C.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D.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待兴

B. 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俱兴

C. 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俱兴

D. 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待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中国梦”的实现有现实的基础,有梦想的指引

B. 我们要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坚定的信心

C. “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D.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写出自己漂泊异乡之愁,

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自己年老体衰之苦。

(2)韩愈《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比自己低或高的人为师。

(3)《琵琶行》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巧之高超,表达了赞美之情;“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刘促通知泾州

司马光

四载一相逢,相逢遽为别。

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

卮酒不暇执,旧游那复说。

忽忽无他言,暑行戒饥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中的“四载”与“遽”形成鲜明反差,前者说明相逢之难,后者说明离别之快。

B. 本诗前后照应,“遽”字领起,“不暇忽忽”等与之呼应,突出相逢的短暂匆忙。

C. 尾联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百感交集的情态,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

D. 这首诗通过生活场景细节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含蓄,感情细腻,耐人寻味。

2.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间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病。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召对,时孝宗志在恢复,端礼言:“越谋吴,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一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今日之事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上喜曰:“可谓通事体矣。”迁大理少卿。光宗立,拜吏部尚书。蜀州帅吴挺死,端礼谓枢密赵汝愚曰:“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光宗意未决,端礼言:“汝愚所请为蜀计,为东南计。夫置大将而非其人,是无蜀也;无蜀,是无东南也。今军中请帅而迟迟不报,人将生心。”不听。后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礼言。进端礼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礼代之。始,端礼与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尝曰:“士论未一,非余处恭不能任。”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端礼不能遏,但长吁而已。浙西常平黄灏以放民租窜,知婺州黄度以庇蜀吏褫职罢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礼执奏,竟不免于罪。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端礼在相位期年,颇知拥护善类,然为侂胄所制,壹郁不惬志,数称疾求退。薨,赠太傅,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余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B.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C.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D.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丁,即征收丁税。丁税是按人口征收的税种,征税对象是男丁,其性质是以钱代役。

B. 卿,对他人的尊称,适用范围是君対臣;而臣尊称国君可称陛下、万岁、圣上等。

C. 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宋吋,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 常平,指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礼执政为民,减轻百姓负担。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任乌程县期间,针对税收弊端,请求上級部门加以改革,使百姓获利。

B. 端礼妥善边备,建议相机而攻。针对皇上收复中原之志,他认为应该像吴越争霸那样做好准备,伺机而动。此说收到赞赏。

C. 端礼富有远见.反对蜀帅世袭。吴挺辞世,余端礼让赵汝愚上书皇上阻止吴氏世袭蜀帅,以绝后患,未被采纳;后来吴曦果真据蜀叛乱。

D. 端礼虽为丞相,但受制于他人。任丞相期间,他虽扶掖良善,如解教黄灏、黄度等,但受制于韩侂胄,抑郁不得志,以致数次引疾请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

(2)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摘编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

材料二: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摘编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材料三: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秉斯《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它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使民族文化具备强大的包容能力。

B. 很多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都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C. 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了解汉字,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D. 宋旦汉字艺术展有的作品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有利于宣扬中华姓氏文化,强化民族凝聚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单字信息含量大,能使今人读懂古人作品,继承传统文化;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传承着中华文明。

B.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做得好,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有他们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明和民族历史。

C. 张一清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理解汉字能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关注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

D. 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展示了汉字文化,介绍了绘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也体现出文化自信。

3.以上三则材料中,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