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国有的精神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一百多年来,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无数中华儿女             ,不屈不挠,誓死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高歌前行……

梦想虽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    ),全国各族人民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B.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C.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D.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待兴

B. 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俱兴

C. 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俱兴

D. 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待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中国梦”的实现有现实的基础,有梦想的指引

B. 我们要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坚定的信心

C. “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D.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

 

1.B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搭配不当,一是“关乎着”与后面两个宾语不能都搭配,只能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搭配;二是“中国人民对”也与后面的内容搭配不恰当且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应改为“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A项,“关乎着”与后面两个宾语不能都搭配。C项,前一个“中国人民对”也与后面的搭配不恰当,“关乎着”与后面两个宾语不能都搭配。D项,前一个“中国人民对”也与后面的搭配不恰当。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坚贞不屈”,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强调人的精神品质。“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注意上下文,第一个空注意前面的“梦想”,这是形容对梦想的坚持,应用“坚定不移”。“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第二个空后面是“精神”,应用“自强不息”。“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侧重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侧重不断跟上。第三个空后面是“誓死”,应是强调不怕牺牲,应用“前仆后继”。“百废待兴”,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百废俱兴”,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第四个空前面是“成立之初”,应用“百废待兴”。故选D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段中抽出一句话,然后进行选择,这就要求考生要注意上下文对选项所给句子的暗示与限制,以及语句情感表达的语气效果。先看前面,前面说“梦想虽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再看后面“全国各族人民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中间的内容要既能紧承前面的“高于现实”,又能引出下文的“奋斗”,相比之下,C项,承上启下,既照应前面重点“但高于现实”,又引出下面“……奋斗”;A项,只承接前面,且没突出重点“但高于现实”;B项,连接了后面,但没承接前面,更没突出重点“但高于现实”;D项,只承接前面“但高于现实”,衔接后面不明显。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写出自己漂泊异乡之愁,

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自己年老体衰之苦。

(2)韩愈《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比自己低或高的人为师。

(3)《琵琶行》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巧之高超,表达了赞美之情;“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刘促通知泾州

司马光

四载一相逢,相逢遽为别。

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

卮酒不暇执,旧游那复说。

忽忽无他言,暑行戒饥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中的“四载”与“遽”形成鲜明反差,前者说明相逢之难,后者说明离别之快。

B. 本诗前后照应,“遽”字领起,“不暇忽忽”等与之呼应,突出相逢的短暂匆忙。

C. 尾联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百感交集的情态,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

D. 这首诗通过生活场景细节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含蓄,感情细腻,耐人寻味。

2.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间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病。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召对,时孝宗志在恢复,端礼言:“越谋吴,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一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今日之事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上喜曰:“可谓通事体矣。”迁大理少卿。光宗立,拜吏部尚书。蜀州帅吴挺死,端礼谓枢密赵汝愚曰:“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光宗意未决,端礼言:“汝愚所请为蜀计,为东南计。夫置大将而非其人,是无蜀也;无蜀,是无东南也。今军中请帅而迟迟不报,人将生心。”不听。后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礼言。进端礼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礼代之。始,端礼与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尝曰:“士论未一,非余处恭不能任。”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端礼不能遏,但长吁而已。浙西常平黄灏以放民租窜,知婺州黄度以庇蜀吏褫职罢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礼执奏,竟不免于罪。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端礼在相位期年,颇知拥护善类,然为侂胄所制,壹郁不惬志,数称疾求退。薨,赠太傅,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余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B.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C.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D. 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丁,即征收丁税。丁税是按人口征收的税种,征税对象是男丁,其性质是以钱代役。

B. 卿,对他人的尊称,适用范围是君対臣;而臣尊称国君可称陛下、万岁、圣上等。

C. 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宋吋,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 常平,指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礼执政为民,减轻百姓负担。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任乌程县期间,针对税收弊端,请求上級部门加以改革,使百姓获利。

B. 端礼妥善边备,建议相机而攻。针对皇上收复中原之志,他认为应该像吴越争霸那样做好准备,伺机而动。此说收到赞赏。

C. 端礼富有远见.反对蜀帅世袭。吴挺辞世,余端礼让赵汝愚上书皇上阻止吴氏世袭蜀帅,以绝后患,未被采纳;后来吴曦果真据蜀叛乱。

D. 端礼虽为丞相,但受制于他人。任丞相期间,他虽扶掖良善,如解教黄灏、黄度等,但受制于韩侂胄,抑郁不得志,以致数次引疾请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

(2)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摘编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

材料二: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摘编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材料三: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秉斯《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它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使民族文化具备强大的包容能力。

B. 很多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都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C. 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了解汉字,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D. 宋旦汉字艺术展有的作品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有利于宣扬中华姓氏文化,强化民族凝聚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单字信息含量大,能使今人读懂古人作品,继承传统文化;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传承着中华文明。

B.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做得好,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有他们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明和民族历史。

C. 张一清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理解汉字能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关注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

D. 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展示了汉字文化,介绍了绘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也体现出文化自信。

3.以上三则材料中,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

孙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搔扰抢劫老百姓。

这一天,原生在河滩上割满了草筐,忽听得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是秀梅,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原生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教会’。咱们一块去吧!”“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

原生当兵去了。小五是原生的媳妇,常常和婆婆吵架,后来就是长期住娘家,秋收也不来。秀梅在村里当了干部,有一天,一群妇女在一家梢门洞里做活,小五刚从娘家回来,站在一边摇着扇子。秀梅笑着坐下,说:“当兵是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

“光荣几个钱一两?”小五说,“我看也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饭吃!”

“是!”秀梅说,“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这得看是谁说,有的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的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别的妇女也说:“秀梅说的一点也不假,打仗是为了大伙。”小五说:“你不是干部吗?我要和他离婚!”

大伙都一愣,望着秀梅。秀梅说:“你不能离婚,你的男人在前方作战!”

“有个头没有?”小五说。“怎么没头,打败日本就是头。”

小五回来就又和公婆闹,闹得公婆没法,咬咬牙叫她离婚走了。

自从小五走了以后,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里,帮着做活。

日本投了降,原生回来了。说:“队伍往北开,攻打保定,我请假回家来看看。”新农会的主席手里扬着一张红纸,说:“咱们原生在前方立了大功,活捉了蒋介石的旅长,队伍里选他当特等功臣,全区要开大会庆祝哩!”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说辞,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锻,金字彩花。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接着就是原生讲话。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秀梅到台上讲了这段话:“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有人问,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这问自己就行了。我们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们坚决,我们给前方的战士助劲,胜利就来得快;我们不助劲,光叫前方的战士们自已去打,那胜利就来得慢了。这只要看我们每个人尽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台下面大声的鼓掌。

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最前边是四杆喜炮,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 了花朵。

每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街上的老头老婆们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生当兵后,小五不知打仗何时结束,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回娘家住,最后和原生离婚了。

B. 小说主要通过原生与秀梅河滩抢枪、秀梅和小五门洞谈话、全村开庆功大会这三个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

C. 小说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将秀梅与小五进行对比,突出了秀梅的秀与美——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

D.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

2.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