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

(2)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

(3)(课内翻译题)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课内翻译题)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结合以上翻译,指出上面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总结词类活用翻译的注意事项(方法规律总结题)

 

1.(1)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 (2)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 (3)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 (4)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 2.首先指出“夜”“弩”的名词作状语和乏困形容词作名词“迟”的意动用法,然后指出注意分析重点实词的语法位置。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明日”,古今异义,第二天;“帅”,率领;“朝”,名词活用为动词,朝拜;“之”,代词,代“天子画像”。第二句中,“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设备”,防备。第三句中,“行李”,古今异义,使者,外交人员;“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共”同“供”,供应,提供;“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第四句,“顷之”,不久,一段时间;“迟”,意动用法,以为迟;“之”,代词,代荆轲。 2.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以上翻译,指出上面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总结词类活用翻译的注意事项”,这是要求总结方法规律,考生先要指出上面四个句子中的活用现象,然后再总结词类活用以及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朝”“夜”“乏困”“迟”都是词类活用,其中“朝”本是名词,此处之所以活用为动词,是因为后面跟了代词,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名词后带了宾语,该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夜”,这是表时间的名词,在句中放在动词前,又不是动作的发出者,此时该名词就要做状语;如“乏困”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处于宾语的位置,故活用为名词;“迟”本是形容词,而在句中后面跟了宾语,故活用为动词,此处“迟”是太子的主观认为,故应为意动词。而考生在做翻译题的时候,对于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一定要体现出来,因为这些是得分的要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夫人之力不及此

C. 郎中执兵

D.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燕王拜送书于庭

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缒而出

B. 函陵,秦军氾南

C. 进兵略地

D. 踞以骂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 父母宗族,皆戮没              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

C. 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        吾还也

D. 夜缒出                        秦王还柱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B. 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C. 群臣之          怪:奇怪

D. 起不意          卒:突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